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写信给我并为先祖父撰写了墓碑铭文,我反复地观览诵读,心中感激与惭愧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墓志铭这一文体之所以能尊显于世,是因为意义与史传相近,但也有与史传不同的地方。大致说来,史传对于传主的善行、恶行没有不加以记载的,而铭,大概是古代那些功业德行显著、才能操行出众、志向远大、信守节义的人,唯恐不为后世人所知,一定用刻铭文的方式记载下来以显扬于后世。这种铭文有的放入家庙,有的存入墓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假如这是个恶人,那么在铭文中有什么可记载的呢?这就是铭文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就是使死去的人感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地方,活着的人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尊敬之情。而行善的人喜欢自己的生平事迹能被记载得到流传,就会发奋有所建树;作恶的人没有什么事迹可记,就会因此感到惭愧和惶恐;至于那些学识渊博、事理通达之人,忠义刚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美好的言论和善良的行为,都记载在铭文中,就足以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铭文这样警戒劝勉的作用,不和史传相近,那又和什么相近呢?

编辑:王瑜琪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