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来说说“绝对”这回事儿。

我们这里所谓的“绝对”,就是经过一定足够久的时间阶段,或者只有下联,上联一直找不到,或者有了上联,下联一直对不出来。于是,这个独自的上联或者下联,就成了“绝对”,对不出下联或上联的“绝了的对子”。

(南昌钟鼓楼)

江西南昌有个钟鼓楼,在东湖西岸广济桥南,建于南唐以前,楼上挂有一幅上联,据说至今仍无下联。

上联: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这幅上联中,难对的地方在于其中的“钟”、“中”、“终”三字完全同音,其中的“撞”又与前三字同声母,因此声音相近,难得的是,这句话语义通顺,而意境深远,要对一个合适的下联,的确不易。

(三国中的阚泽)

浙东慈溪县,原城有东西二待,也有东西二庙。东庙祀奉三国东吴中书令阚泽,西庙则祀奉唐朝的房琯。有人据此写成一联,因为这两位历史人物名字十分巧合,因此变成了至今没有下联的“绝对”。

上联:东庙阚公,西庙房公,两公门户相当,方敢并坐;

这幅对联中,阚字拆成了“门”和“敢”,房字拆成了“户”和“方”,又恰好不妨碍语义,四字交错地排列在对联相应的位置,而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名字是组成这幅对联主要因素,要在历史上找出地位相当,名字又这么巧合的人来,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儿,因此,这种对联,就只能成为“绝对”了。

(杭州西湖)

当然,这样的“绝对”也会发生在著名文人的身上,比如宋代著名的文豪苏东坡,据称,他在杭州做官时,曾经跟一些当地的文人雅士坐船游览西湖。恰好有个歌女起身给苏东坡斟酒,手中的锡壶不慎掉入水中,同坐的文人中,有一位突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上联: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语义是通顺的,也跟当时的情景相符合。但其中的“西湖”、“锡壶”、“惜乎”三词同音,实在是巧合得不能再巧合了。这种巧合,让以文采著称的苏大学士也束手“无言以对”了。

当然,以上提到的这些所谓的“绝对”堡垒,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会有被善对的文人雅士攻破的那一天。

标题中提到的这个上联,它的“绝”完全在字形上,上联中所用到的字,全部是宝盖头的:

上联: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一联之中,连用十一个宝盖头的字,语义又完全通顺。当然除了宝盖头,汉字里其它偏旁还有大量的字可以选,组个靠谱的下联,似乎比上面的那些个更容易些。朋友们,开动脑筋,对个下联吧。

(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