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嘉

2016年9月,韩国知名男团某成员在个人ins账号上贴出一则文章,点评批评中国的疯狂粉丝,警告她们不要半夜到他住处按门铃。紧接着,他又发了一张世宗大王铜像的照片,喊话粉丝去看世宗大王像不要围堵自己。

世宗大王像的确是一处有名的景点,但联系上文中点名批评中国粉丝的话,这个雕像又变得极具含沙射影的意味。因为世宗大王在韩国人心目中,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朝代的领导者,而是朝鲜半岛“去汉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世宗大王像

那么,什么叫“去汉化”呢?

朝鲜半岛与中国紧密相连,是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朝鲜王朝(李氏朝鲜)成为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后,又逐渐衍生出了朝鲜半岛特有的“小中华”意识。不过自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政治局势的影响,朝鲜半岛国家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去汉化”运动,并延续至今日。

“去汉化”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在政治经济方面摆脱中国的控制以及对中国的依托,文化上树立朝鲜半岛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各类措施。

▲《训民正音》书影

在大多数韩国人的心目中,世宗大王是朝鲜半岛近一千来最英明神武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朝鲜半岛在国力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而世宗对后世的另一大重要遗产便是其在1446年10月颁行的“训民正音”。

所谓“训民正音”即是在朝鲜半岛发音和汉文音韵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表音文字,由于朝鲜在历史上使用汉语作为行政语言,汉字表记,文言分离,广大下层人民难以普遍掌握,创制“训民正音”,便是为了帮助其学习识读汉字。

不过,受到近代以来韩民族主义的影响,“训民正音”的创制被叙述为“摆脱中国文化控制和垄断”的首个里程碑,世宗大王也被塑造为反抗中国宗主统治的民族英雄。

其实,“训民正音”推行后,遭到了众多朝臣和文人的激烈反对,推行历程也颇为坎坷,据说燕山君曾因为有大臣使用“训民正音”上奏批驳其暴政,导致其一度下令将其废止。而“训民正音”的真正大规模使用则要推迟至20世纪初“去汉化”潮流兴起之后。时至今日,每年的10月9日还被定为“韩文节”,或许这也是人们将其“去汉化”的功用直接追溯至其发明时期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后,朝鲜名义上从低人一等的天朝附庸跃升为前无古人的“大韩帝国”,实则逐渐沦落为“日俄竞争之鹄”。闵妃在景福宫中遭日本刺客暗杀,国王则被架空于俄国使馆之内。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1896年美籍朝鲜人徐载弼创建独立协会,并逐渐将其发展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导的具有启蒙性质政治团体标榜“民族独立”的独立协会并不敢轻易触动政府逆鳞,而是将其批判的矛头指向朝鲜的前宗主国中国,决心与中国划清界限,完成彻底的“去汉化”。

独立协会创立《独立新闻》报纸,作为面向民众的报刊,全文使用“训民正音”书写,独立协会成员日常撰文也摒弃汉字,全部使用韩文书写。

▲19世纪末的漫画,日俄两国争夺朝鲜

1895年,朝鲜政府颁布《洪范(十四条)》作为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割断附依清国虑念,巩固自主独立基础”,独立协会决定借此契机将原本用来逢迎天朝使节的迎恩门拆除,并在此附近兴建新的独立门,将慕华馆改建为独立馆。

1896年,仿照巴黎凯旋门式样的独立门建成,同时,“大清皇帝功德碑”(1636年清军征服朝鲜后树立)也被拆除。一时间朝鲜举国沸腾,这一事件被视为“数千年来所谓事大耻辱一洗净尽”之盛事。

独立运动过于强调“文明开化”,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明显不足,这也是其盲目“去汉化”以及最终失败乃至导致朝鲜亡国的重要原因。

▲1951年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汉城,在“独立门”下留影。照片中间的石柱是当年被拆除的“迎恩门”的基柱遗迹。

日俄战争后,韩国沦为了日本的附属,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韩国兴起了一系列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社会团体,这一时期(1905-1910)也被称为“韩国爱国文化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希望通过启发韩国人民的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最终实现独立自主的总目标。

启蒙运动斗争的主要对象是日本的殖民统治,不过由于韩国人民长久以来的附庸意识,使得“去汉化”也成为启蒙运动的一个侧面,这主要体现在韩国的“国文运动”和国史的撰写上。

受民族主义需求,汉字被视为外来物,是韩民族丧失民族属性的魁首,使用汉文是历史也被视为屈辱的附庸史。同时,对韩文的研究和改造也在此期间得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语言学专家,以及类如《国语文法》、《大韩文典》等韩语词典。

1909年,《国文研究议定案》的出台标志着现代韩文最终定型。此后,韩文的使用完全超越了汉文,纯汉文书写基本遭到了摒弃。

▲日据朝鲜期间的《朝鲜日报》,请注意其韩汉混写的行文

历史撰写方面,韩国学者试图摆脱华夷秩序历史观的束缚,以西方民族主义的方式来重新书写韩国历史,他们激烈批判朝鲜古代的“事大”主义外交,将朝鲜古代史书写成一部抗争中国侵略的民族血泪史,认为最早来自《尚书》中的“纣王叔父箕子奔朝鲜建立最早的朝鲜国家”的历史而使用无法考证的,将朝鲜三国时期才产生的檀君神话作为韩民族的起源。

檀君神话中充斥着天神之子不慕荣华降临凡间、虔诚动物因为吃过天神赐予食物(艾草和大蒜)得道成人,民族始祖长寿一千九百零八岁等怪力乱神的情节,实在难以让有正常判断力的人士采信。然而在民族主义泛滥的大韩帝国年间,大肆提倡者不乏其人,还有学者煞有介事地研究得出檀君的诞生日期为公元前2333年11月3日。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让这个不知所谓的神话在它们的历史构建中享有相当崇高的地位。李承晚时代曾公开使用“檀君纪年”替代公元纪年,另外将檀君的诞生日10月3日(说好的11月3日呢)设立为“开天节”,并定为韩国的三大国庆之一。

1979年,韩国史学界也因此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国史论争”,新兴民族主义者主张檀君为信史,应写入正史和教科书。终于在1990年,韩国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国史》中明确断定“古朝鲜为檀君王俭建立”。

在官方意识形态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朝鲜,檀君史观依然大行其道,朝鲜不仅和韩国一样也庆祝“开天节”,甚至还在1993年单方面宣布在平壤发现了檀君的遗骨,借此认定檀君传说为信史。

《劳动新闻》发表社论称:

檀君墓在平壤发现,说明平壤是朝鲜民族发祥地,是朝鲜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中心。

在此基础上筹办的“檀君陵重建委员会”经过一个月“艰苦而周密”的研讨后,全部学者一致肯定“檀君实在说”并宣布朝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作为该委员会的成果之一,宏伟的檀君陵于1994年在平壤落成。

▲朝鲜檀君陵,具有传统朝鲜王室墓葬式的宝顶。

此外,为鼓吹韩民族的“光辉伟绩”,增强民族自尊与自信,类似高句丽好太王(又称“广开土大王”,曾向今中国东北地区扩张)、乙支文德(曾击败隋军)、姜邯赞(曾击败辽军)、杨万春(相传曾迫使唐太宗退兵,韩剧里“射瞎唐太宗”的剧情也因此而来),崔莹(曾击退元末进入半岛的红巾军)等在历史上抗击过中国攻击的朝鲜“本土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传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书写,可以说,上述的一些列历史研究方法也成为今日朝韩两国不严谨史观的共同渊源。

▲韩国海军“世宗大王”号宙斯盾驱逐舰,是目前韩国海军最强大的舰艇之一。从90年代末的“广开土大王”级开始,韩国海军目前拥有的3级12艘主力驱逐舰中的6艘的命名都与韩国历史上的“抗中英雄”或者“去汉化先驱”有关。与之相比,12个舰名中与“抗日”有关的历史人物则只有3位。

近些年“去汉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韩国首都汉城的更名。1394年,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迁都汉阳,并更名为汉城(한성),韩国政府1948年改用韩文名词“서울”(意为“首都”),不过并未设置汉字名称,故在中国仍旧使用汉城表达,2005年1月9日,时任市长李明博宣布,将“서울”的汉文译名改为其音译“首尔”,并通告中国政府。

汉城的更名,在今天看来,与当年建造独立门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即抹去中国因素在韩国的存在。不过,事实上汉文化对韩国的影响已经深深植入了韩国民众的骨髓之中,以中国元素命名的韩国地理单位广泛地存在于朝鲜半岛,如果哪届韩国政府真的下决心将韩国历史上的地理名称一一更改,更多的也是对其自身文化根基的动摇。

熟读朝鲜半岛历史不难发现,朝鲜半岛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兴盛,无处不体现出其受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文化讲求“和而不同”,对朝鲜半岛的优良的影响远大于恶劣的影响。明清两朝,中国即便作为朝鲜的宗主国,也极少干涉朝鲜内政,更多的则是为朝鲜的安全提供保障(例如壬辰战争和甲午战争)。

汉文化在长期历史中已经深深植根于朝鲜半岛国家的文化骨髓之中。发展本民族精神,适度地去除历史上不平等,不适合朝鲜民族的“汉化”成分,固然有利于朝鲜半岛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不过历史上朝鲜王朝盲目“去汉化”,采取弃华投日方针的最终结果是朝鲜的彻底沦亡。

而当下半岛两国在民族主义现实需求的驱动下过度盲目地去除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的影响,不惜以一种过火和虚构的行为提升本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的举措,也很难说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