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对宇宙中的某些现象产生了困惑。研究人员发现,宇宙中有许多像木星那样大质量的行星受恒星的吸引而越来越靠近恒星,地球上的几天就相当于它们的一年。正常情况下,迟早有一天它们会被太阳给吞噬掉。那么,问题来了,相比之下质量小得多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太阳吸到身边,吞而食之呢?

图1/3

一些科学理论家认为,那些靠近恒星的巨大的行星一般都是在离恒星较远的位置形成的,然后由于引力的作用,缓慢的向恒星靠近,直到在离恒星较近的位置才能形成稳定的轨道存活下来,继续移动则会被吞噬掉。那么,这种理论对于像地球这样的“小家伙”是否适用呢?我们的地球早该在40亿年前就被太阳吃掉了。

图2/3

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当行星穿过盘状气体云时,搅混并压缩了气体云,由于压缩的气体云自身的引力作用,依次拖动了周围的原行星,但由于气体云温度上升,限制了气体云的密度,同时也减小了它对原行星的拖动引力。气体云在将行星推向恒星的同时,又将行星推离了恒星,当推动力与背离力相当时,行星就会停止靠近恒星,最后永远地被太阳俘虏。地球也就这样停止了靠近太阳的征程。

图3/3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盘状气体云消散了,原行星的轨道被永久的固定了下来,既不靠近,也不远离恒星。因此,像地球这样的小行星,停在了离太阳较远的位置,而那些遥远的大行星,则被推到了离太阳更近的位置。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