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

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

三位海归建筑师放弃了

现在看来都令人艳羡的

大学教授、建筑事务所工作,

加入了一个前途未卜的私人组织。

这是一个刚刚创办、

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

彼时,

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中国人却已落后日本人近30年。

在学社创办之初,

曾请日本学者前来分享经验,

期间,他建议中日学者应该这样合作:

与此同时,日本学者还断言:

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代的木构建筑,

时隔80多年,

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位学者

是否有存心羞辱的意思,

但在当时中日关系

日益紧张、恶化的时代背景下,

这样的建议和断言,

无疑让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

1932到1937年,

即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

在这6年间,

他们带着几位助手,

在战争的阴霾下和时间赛跑。

在那交通落后的年代,

他们扛着数十斤的器材、设备,

经常是搭完火车,换汽车,

没有汽车就骑骡子。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他们依然跑了130多个县、市,

调查了超过1500座古建筑,

却始终没能发现一座唐代的木构建筑。

难道在中国大地上,

真的没有唐代木构建筑了吗?

1937年的一天,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正在

翻阅一本《敦煌石窟图录》。

忽然间,

他们把目光停留在了

一幅五台山壁画的小字上:

在看到这幅壁画前,

五台山并不是他们考察的重点,

因为,

根据他们多年的考察经验判断:

然而,

从壁画上看“大佛光之寺”并不在

五台山中心的台怀镇上,

他们灵机一动,心想:

6月下旬,

梁思成夫妇带着两位助手,

在骑了一天的骡子后

终于在黄昏到达了这座寺庙。

凭借多年的经验,

他们一眼看出,

这是一座寺庙的大殿是

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

但在连续几天的测绘中,

却始终找不到

能确认建筑年代的证据。

正当他们以为

这次又要失望而归之际,

林徽因一次偶然的抬头,

发现一条横梁上隐隐约约有一行墨迹,

她马上搬来梯子,爬上去查看,

只见横梁之下写着:

而宁公遇的名字,

同样出现在殿外那刻有

“唐大中十一年”纪年的经幢上,

通过两者结合,

后来,

抗战后期大反攻之际,

根据营造学社历年考察的资料

梁思成主持编制了中英文对照的

《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交予盟军;

解放战争期间,

梁思成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

《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交予解放军。

这两份目录,

不仅保护了大批文物免遭战火殃及;

更重要的是,

目录中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都成为了

今天,

我们在太原,

依旧能看到晋祠那凌厉的木雕盘龙;

在大同,

依旧能够看到800年前皇家寺庙;

在洛阳,

依旧能看到展现大唐气象的龙门石窟……

这背后,

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几十年来,

看着那些标新立异的建筑,

踩着一片片老街的废墟冒了起来。

总会庆幸还有这些,

承载了信仰与艺术的古建筑,

维系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