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妹又一次哭着给我打电话。她说:“姐,我真的不愿再回那座大房子了,好累。”

我问她:“怎么了?”

她说,她和她妈妈吵架了,这个月刚开始就吵了两次。第一次是六·一儿童节,她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在朋友家喝了一点啤酒,忘记给家里打电话。这一次是因为,她想换一个工作,觉得一直呆在办公室没意思,做销售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勇气。

在我记忆里,表妹是一个内向的女孩,一直乖巧懂事,就是我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对于这样的举动,觉得有些意外。

她给我倒苦水,马上就24岁了,完全是一个成年人。可是妈妈还把她当小孩,每天提醒她这个提醒她那个。只要往沙发一坐就开始唠叨她看手机,看电视;晚上十一点以后没关灯,五分钟内能提醒三次。

早上比闹钟都准时,赖床一分钟,就能叫一分钟。懒床五分钟,把被子都能扔掉,有一天她把门反锁,结果第二天她不是被叫醒的,是被砸门的声音吓醒的。

给她买东西,也不征求她的意见。只要母亲大人觉得好看,就统统买回来。如果她提出反对意见,母亲就数落她,说她没良心什么的。

想自己出去租房子,母亲又说出去租房子还不如把房租给她。姐,我真的受不了了,人生24年,被安排了20年,真的受够了。

2

我小心的安慰情绪激动的她,因为事前阿姨就打过我电话,叫我帮忙劝她回去。等她平静了好多,才谨慎的问她:“你要不要先回家?妈妈很担心你。”

结果,表妹又开始诉说自己的委屈,“那根本就是房子,不是家。在那里,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什么东西都要翻来看看。一点隐私也没有。甚至连我衣服兜里都不放过。买一个口红都要啰嗦半天。每次和她好好说,给我一点空间,她完全不听。吼了她我也难过,但是她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点自由,尊重一下我。”

很早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总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给了最亲的人。

3

不得不承认,过度的关心,会让人觉得窒息。

工作上的不顺,或者是生活上的不如意,或者是感情上的挫折,这些都不愿和他们说,因为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懂。

但是一旦说了,他们就会表达过度的关心,造成自己尴尬,继而牵出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一失控就争吵起来。

表妹说:她真的不想母亲这样一直关注着她,她想母亲可以理解她,把她当着成年人。

一生那么短,有些事总得自己去经历,去成长吧。

我遇到从不争吵的一家人,他们是最了解彼此的人。

父母了解孩子的难过,了解孩子工作上的辛酸,更了解孩子什么时候需要陪伴什么时候不需要。不勉强,留空间。

在那个家,孩子可以做自己,是喜是悲都可以完全表达。会照顾彼此的情绪,因为他们是真心的为彼此好。

想说的时候,坐在一起,耐心的听你说,不想说的时候,权当你什么也没发生。

把彼此的心情,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是真心的希望孩子过得好。

亲人时时关注你,未必就懂你;深深的爱着你,未必会尊重你。有一个懂你,尊重你的亲人,你又怎能对他发脾气?

爱是恰当的爱,关怀是恰当的关怀。彼此纠缠,又彼此独立;彼此共处,又彼此自由。

4

表妹是一个从小被管制着长大的女孩。在20岁之前真的没有做过什么反对母亲的事。或许是人真的要长大,又或者是人对自由有天生的向往。

自打表妹工作以后,表妹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表婶对孩子的不满就越积越多,母女之间一点小事都能爆发一场战争。

表妹越是不听,表婶越是急躁。

我们晚辈也劝过她,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自己的事就让她自己做主吧。现在还年轻,哪怕是犯一点错吃一点亏,只要她自己能承担就可以。

表婶固执的认为表妹到了适婚的年纪。这个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婚嫁,而不是到处厮混,耽误青春。

孩子的行为,婚事,生活她都不关心的话,会让人觉得她是冷漠无情的母亲,一个失职的母亲。爱孩子就得了解孩子的现状,比如收入、感情、工作。但是孩子不给她说,没有办法才去孩子房间找线索。

倘若表婶可以诚实的想一想:这样做的目的是孩子需要这样的管制,还是单方面的为了表达自己对关心孩子?

我不相信一个温和有分寸的家庭会养出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也不相信一个暴躁、管制的家庭会养出温和有分寸的孩子。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彼此自由,彼此包容,有分寸、守界限,谁还会因为“自己不被理解”而对家人发脾气呢?

不管是谁发脾气,都得有一个事件起因。

心理学上说:

情绪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是有情景性的。

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是因为越是亲近的人越是知道彼此的疼痛点。不管是是夫妻,还是亲子,不会因为关系亲近而在情绪上同步。

你开心的时候,可能对方正处于失落;你失落的时候,可能对方正处于兴奋,这时就要学会接纳和处理好常态性的情绪齿轮错位。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