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一年谷雨过后,

朱元璋带着军师刘伯温

还有一班文武大臣浩浩汤汤

来到曹州赏花,

他们来到一处牡丹园内,

见各种牡丹争奇斗艳,香气袭人,

那景象远胜过皇家园 。

朱元璋看完心生妒意,

当即下了一道圣旨:

把园内的所有牡丹移入御花园!

刘伯温能掐会算,

一下子就看出了牡丹园中的门道,

他走到朱元璋前小声嘀咕了几句,

朱元璋一听心领神会,

连忙改了圣旨:

其他牡丹不要挖了,

只挖看园人赵义门前的一株。

哪知赵义平时最爱惜这株,

但为了保住其他花农们的牡丹,

只好忍痛割爱。

而平时温婉贤淑的妻子魏花

却嚎啕大哭,

赵义一脸懵逼,

急忙追问妻子怎么了,

而魏花也只是一直哭,

声音越来越大。

赵义只好先抚平妻子的情绪,

说不就一株牡丹吗我们再种就是了,

哪知魏花却突然止住了哭声,

一脸严肃地说:

它可不是普通的牡丹!

事已至此,

魏花只得吐露了实情:

说完,一阵风起,

魏花已不见去向。

而此时朱元璋已乘上车辇,

带走了牡丹。

留下呆在原地的赵义,

过了好久之后回过神来,

倒地失声痛哭。

到了来年春天,

赵义门前的牡丹花坛里,

真的长出了一棵紫牡丹,

那花,开千层,大如盘,

一朵花瓣达七百多片。

整个牡丹园内都弥漫着它的花香,

村民们知道这是魏花的孩子,

便取名“魏紫”(谐音:子)。

据说这就是魏紫牡丹的来历,

而故事中所说的曹州,

便是现今的牡丹之都

最早有关牡丹的记载,

出现在《诗经·郑风·溱洧》里,

牡丹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

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

将牡丹记入药用植物,

自隋朝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

而真正让牡丹名声大噪的是

从唐朝便开始涌现的

牡丹诗。

来看看诗人们是怎样夸牡丹的:

刘禹锡

李白

白居易

盛唐时期的诗人用极尽溢美之词

描述了当时牡丹的盛况,

牡丹也被赋予了大富大贵的吉祥意义。

作为牡丹之都,

菏泽种牡丹始于何时已无从考究,

但到明朝嘉靖年间,

菏泽种植牡丹已非常兴盛。

康熙年间苏毓眉《曹南牡丹谱》记载:

“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

那时有“凝香”、“桑篱”等十余处牡丹园,

品种更是繁杂多样,竞相媲美,

甚至还创造了隆冬催花开放的绝招,

慈禧在春节时看到怒放的牡丹笑道:

“武后无此眼福矣。”

据《山东通志》记载:

菏泽花农奔走全国,

获得国人认可

“言牡丹者,莫不谆谆于曹焉。”

清朝大诗人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

也称牡丹惟“山东曹州最盛”,

由此演变成为

“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

而关于哪里的牡丹最好,

究竟是菏泽还是洛阳

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人说:

“洛阳牡丹甲天下,

菏泽牡丹胜洛阳。”

的确,

虽说菏泽市“牡丹之都”,

但洛阳确是“牡丹花都”,

洛阳因其古都的历史渊源,

很多关于牡丹的诗句都出于洛阳,

牡丹之于洛阳,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传承,

知乎有位网友总结得非常到位:

菏泽的牡丹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除了牡丹本身的价值之外,

还开发出了像牡丹精油、牡丹洗发膏、

牡丹糕点、牡丹化妆品等一系列的产业。

菏泽和洛阳的牡丹花桂冠之称的撕逼,

在我们普通人眼中其实并无意义,

两地最正确的做法,

应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

培育出新的品种,

比如宋书所记载的

700多花瓣的魏紫,

以延续从古至今的牡丹文化。

无论如何,

能以花记住一座城市,

而且还是国花,

怎么说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