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自危的世界里,缺少的是安全和归属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7.0级大地震。而打开手机,看到的是这样一些内容。

XX明星捐款X万,不可信?

XX集团捐款X万,名利双收。

地震局号召捐款救灾?小心诈骗!

伴随着地震播报,新闻和一帮营销号还不时地出现这样一些标题。捐款变成了炒作,救灾还夹杂着诈骗,曾经简简单单的爱心,如今变成了如履薄冰的作秀表演。

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健忘,应该还有更多的记忆不堪回首。

老人倒地,你扶还是不扶?

毒跑道,有害物质超标140倍。

所谓的社会痛点,不过都是曾经的理所应当。简单的事情变得越发复杂,因为,人人自危的世界里,人们缺乏安全感,同时也缺乏归属感。

面包也许不再是问题,人性却成了问题

说现代人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不是空穴来风,提到这两个词,大家都喜欢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其实,大家对马斯洛理论都有一个误区。马斯洛强调的层次集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等级集团,当一个人同时缺乏两种需要时,他会想满足其中更基本的一个,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

也就是说,需求之间会有等级交叉和颠倒,而现代人的环境决定了,生活中充满这种颠倒。

纵观历史,现代人经历太多的变革,体制改革、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我们要用几十年,去追赶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至今近200年路程,从而决定了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让社会变革跟上经济变革速度这一基本国情。

地位和财富的迅速提升,让现代人略过许多基础需要,迅速地达到一个需求巅峰——自我实现。

一场经济的狂欢,一个人性的假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腾飞,面包不再是问题,大家都推崇自我实现,社会看似一片和谐的时候。

为何人性却经不起考验?

因为假象的背后,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等基本需求的缺乏。

许多东西,都在追赶经济的过程中日渐消亡

追根溯源,再往前回溯一些。

我们的父辈,单位体制,大家有共同的生活圈子和奋斗目标,而更老一代的祖辈,是家庭制,周围的邻居其实都有血缘关系。这种环境下,大家都是有归属感的。

归属感所带来的相互关爱和帮助,安全感就接踵而至。你会发现,以前的人,更有爱心。乐于助人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是理所应当。

随着计划生育实行,家庭单元开始小型化,单元化,难有家族的聚合,以三口之家为常态。行业分化带来的隔离,也让人有了更多的隔阂。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现代人的居住模式开始改变,长街里巷变成了高楼大厦,公共空间变成了公摊空间,每个家庭都变成了孤岛。

许多东西,都在追赶经济的过程中日渐消亡。

大城市中近乎疯狂的节奏,带来是财富数字冰冷的变化,也让大多数人在社会上有头有脸。

而浮躁的外表下,包裹的是现代人的不安、焦虑和不信任,以及没有得到满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们需要重拾曾经的美好

在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构建里,我们会发现交集是人产生情感联结的关键。而场景在交集里是很重要的,大城市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它不具备产生交集的场景。

在城市里,快节奏,住宅形式等等问题,都没有创造众多交集的条件,也就没有产生感情联结的基础。写字楼的隔间,高楼里的防盗门,都是人与人交流的隔阂。

曾经人性里的美好,是一种到了城市就消失的东西。

我们需要回头重拾,那些未曾满足的人性需求。

一个人,如果都不能用心去爱身边的人,要如何期待他们去爱那些出现在电视上,报道里,甚至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一个内心冰冷的人,要如何去揣摩那些助人为乐背后的温暖?

回溯祖辈,他们为什么感到爱与被爱,感到需要和被需要。

没有城市的日子,他们过着的是群居生活,长街里巷,门前屋后,邻里相亲。与自然相处,对人充满爱,对自然充满爱。

有人说这是返璞归真,其实是重拾本性

于是有人开始思考,开始尝试去创造这样一种回归美好的环境,创造这样一方理想的居住居所。有人说这是返璞归真,但可能重拾本性是对其更为恰当的描述。

长街里弄,大门常开,院子里的桃花开了,跟邻里闲饮桃花酒;夜灯初上,星空洒满了大地,与朋友围炉夜话。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只有在岁月的静谧,在日常生活的安稳,在山水的怀抱,在田园的气息,细细品味,才能感受。

回归自然,重拾那些,曾经走的太快,而内心所忽略的东西。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