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全民健身指南》,其中明确指出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各器官功能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在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作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下《指南》中提到的6大慢性病之一的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形成的?

1、主要原因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非正常代谢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

2、次要原因

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1、荤素菜合理搭配

以新鲜蔬菜为主膳食中的动物油、肥肉和一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脑、猪肝、皮蛋、鱼子、蟹黄、鱿鱼、奶油等,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多量摄入会导致血胆固醇增加,促使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而植物性油脂含有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胆固醇、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有数据提示,通过严格控制饮食中动物脂肪的摄入总量,降低饱和脂肪比例,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成分,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约10%,甘油三脂降低30%。

2、少吃多餐

控制好进食量。人体的热量主要来源于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多存在于动物类食物如瘦肉、鱼虾、禽类、蛋类、乳类等,植物性食品如豆类及豆制品中含量也很高。脂肪多存在于食用油及肥肉中。碳水化合物多存在于谷类及根茎类蔬菜中。如放纵食欲,进食量超过了身体的热量需要,就会转化为脂肪积存体内,使人发胖,血脂增高,致使动脉硬化

中医格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是经常饱食,会损伤胃肠功能,导致胃肠病的发生。还应看到,长期的饮食过量,体内的脂肪过剩,会使血脂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要根据体重的不同,控制进食量。超体重者一定要减低热量。据推算,50克富强面粉或大米可产生热量175千卡,如果每天食用0.4千克,则可产生热量1400千卡,再加上适量的肉食、豆类制豆、蔬菜等副食,差不多够一天的热量。

应该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呢?

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对慢性病防治有很积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病的确定危险因素,约1/3的缺血性心脏病与缺乏运动有关。

运动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那些好处呢?主要包括维护血管内皮功能和抗氧化作用、增加心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压、降糖、降脂、减肥等、经常运动可提高人体对突然缺氧的耐受能力等。

为了安全,建议心脑血管患者遵循以下步骤:

1、首先进行运动风险评估。虽然运动对于心脑血管有益处,但是为了患者的人身安全,在运动前要进行风险评估和运动强度监控。在运动时,如心率突然变快或变慢;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疑似心绞痛症状;突发眩晕、头痛、单侧肢体活动障碍等,都要立即就诊,以避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2、在运动过程中,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年龄情况等,两者比例会不同。力量训练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力量训练已经加入到老年慢性病处方中,得到国际上认可。研究表明,低至中度强度运动量对心血管保护的益处最强(低运动量:每周4~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中等运动量:每周≥3次,每次持续40~60 分钟。

3、 心脑血管病人在运动时,建议中午以后锻炼为佳,因早晨和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最适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活动时间是晚上7~9时。运动形式方面,以快走、慢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为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