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没有理所当然,就是要在各种变数和可能之中,依然做到最好。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由于西服的人体贴合程度非常高,所以通常不能做一些大幅度的动作,因而男士穿西服之后的动作往往带着一点克制。这种禁欲系的优雅大概是让女生们着迷的原因。

小时候,外婆常常会在附近的老裁缝那里挑一块喜欢的面料,让他量身为自己做一条裙子。随着商场和品牌的冲击,很大一部分的手艺人在一天天消失。而现在,由于私人定制的兴起,熬过了手艺“寒冬”的匠人们迎来了行业内的“文艺复兴”。

在每天路过八百回的黎明湖畔,如果不说,我不会知道有这里还深藏着一位来自上海的老裁缝。

时光荏苒,如今喜爱西服的人依旧很多,但有着传统技法的手艺人却越来越少。

据说这位老师傅在上海时给许多达官显贵以及演艺名人做过西服。即将见到这位西服界的老炮儿,我不免有点紧张。和想象中有点不同的是,这位从业近四十年的老师傅,看起来似乎比我还羞怯。他微驼着背,笑容里带着老上海弄堂坊间的气息。

定制店里的装璜很华丽,而杨师傅的亲切恰好综合了这样的距离感,我暗戳戳的松了一口气。

这位没有一点架子的“老炮儿”还是习惯我们称呼他为“老杨”。

老杨来自秀美的江淮一带,掐指一算已经在上海做了近四十年的手艺人。在他的老家江都,和他差不多年纪的人不是学做裁缝,就是习作木匠。但由于当时木匠大多讨不到媳妇,因此老杨十五岁便跟着父亲学习手艺,开始了自己的裁缝生涯。

近四十年的时间打磨了技艺,西服的工艺已经深入老杨的内心。一针线,一裁剪,都能见识他的功力。

最早的时候,老杨在上海的七浦路摆摊做裁缝生意,向父亲学习手艺活。当时还不允许私人开店,直到后来改革开放,老杨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店。

老杨过去摆摊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一个很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之后,老杨与合作伙伴一起专门为老外制作了十多年的西服。这位伙伴想把老杨带去意大利,却被老杨拒绝了。再之后,老杨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从事独立打版工作,一做也是十几年。

在老杨眼里,世界似乎很简单纯粹,哪怕是十年如一日的重复,那些重复也能有味道,时间更多的是见证他们对于手艺的进一步升华,见证他们对于手艺的融入。也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让老杨在圈内累积出了知名度和好口碑。

上海西服爱好者多到难以想象,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使老杨积攒下了不错的名气。

而对于西服有着独特执着的,除了老杨,还有这位生长在福州的90后男生——Mojo。

由于一直在福州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定制西服,常常往返于上海定制店的他,特别渴望能把老上海那一份精致和讲究带回自己的故乡。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天各一方的执着于自己对西服的热爱和信仰。

Mojo店内的西服海报

今年三月底的上海面料展上,Mojo结识了老杨的堂妹Lucy。她在上海算是数一数二的西服店老板。“当时我向她说明了自己想要开西服店的想法和难处,问她有没有好的师傅可以推荐。她就向我推荐了老杨。当天下午,我就直接去拜访了他。”Mojo说。

老杨住在上海虹口一带,周围并不是特别的繁华。据Mojo回忆,老杨的生活环境非常简单,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个工作室。一进门房间里堆放着很多很多的样版和衣服。在这里,老杨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

老杨每天工作的随身物件

“我记得那天在去拜访老杨的路上突然下了很大的雨,见到他的时候我几乎是浑身上下湿透的状态,一进门就拜托老杨帮我熨了一下身上的西服。”Mojo笑着说,”我当时聊了一下我对西服店的愿景,对老杨说了很多很多自己的心里话。”

“ 我对西服有爱好,但怎么生产西服,怎么把这个生意做好,我是一窍不通的。老杨给我的感觉和别的师傅不一样,有的老师傅有架子,但老杨非常的随和。我当时就想,如果他能跟我一起来福州开西服店,相信我们能把这家店做得很好。”

但老杨已经在上海生活了近四十年,期间从来没有去过其他城市工作。对于和老杨初次见面的Mojo来说,他没有任何信心能把老杨带回福州。

在对品质的要求上,老杨和Mojo同样精益求精

和老杨同期入行的老师傅们在上海很多已经是一线的大师傅。当年有一个年轻人找到了老杨最铁的一个哥们儿担任裁缝,在上海开了一家西服定制店。而现在这家店已经是上海一流的西服定制,GQ等高端杂志的西服基本上也都出自于他们之手。

或许这样的际遇,让老杨觉得似曾相识。

“年轻小伙子创业找到我,这以前也是碰到过的。但我觉得他不一样,很踏实,想把西服当作自己人生的事业来做。我已经到这个岁数了,也想找一个好的平台,把心里想表达的东西发挥出来,再做个十年八年,直到做不动为止。”老杨很认真的对我说。

适逢清明之际,老杨按照江淮一带的习俗回到老家祭完祖,便跟着Mojo来到了福州。

老杨既是去帮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也是在自己知天命之年去完成自己的一个还未实现的志向。有着同样信仰和执着的人,终将比肩而立。

如果你来做一套西服,你至少会见到老杨三次。第一次量体,第二次试样,第三次才能最终见到属于自己的成衣。

但量体裁衣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如何分辨技术的高低呢?用老杨的话讲就是,像医生看病一样,师傅量的尺寸就相当于病人报告上的数据,如何从数据中解读出东西,诊断出病情,才是检验师傅好坏的关键。

做衣服,是门手艺活儿,从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经过量身、设计、画版、裁剪、缝制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从量体裁衣开始,也算见识了匠人匠心精湛技艺。因此,一套西服的制作至少需要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

目前,这家西服定制店已经开业近四个月。Mojo越来越确信自己没有请错人,“目前所有的技术工作都是老杨在对接,四个月来没有一个客人有任何的问题,属于零差评,这算是比较难得的。”

说起老杨的技术,Mojo最先反应的就是细心以及耐心。

“ 就拿我自己来说,一般的西服店都是按我的尺寸给我做衣服,但老杨会观察到体型。比如我比较胖,老杨就在我胸前打了一个褶,这样我的前面就会很贴合并且非常好活动。这个褶非常重要,也需要很高的技术难度,但老杨会计算得很精确。”

包括每次给客人量体完,老杨都会趁自己还没忘记客人的体型前尽快把他的尺寸算出来,尽量回忆他的体型特征以

“我们之前碰到一个客人,第二天要去上海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今天来做衣服,第二天就要取走。这对于西服定制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

老杨当时挑选了一件适合这位客人的样衣,以样衣为基础,连夜将西服亲手赶制出来。第二天客人来取衣服的时候几乎是不敢相信的,翻来覆去检查了很久,但也确实也表示非常满意。“而他也是我们除朋友外接到的第一个客人。”说起这些,Mojo一脸的骄傲。

“不轻易拒绝客人,有生意就要做”是老杨近四十年来一直秉持的原则。

老杨告诉我们:“做裁缝第一个要虚心,永远要虚心。做手艺山外有山,这是个很厉害的东西,本事大的人还很多

“以前开厂的时候我带了很多徒弟,但现在很多都改行了。儿子以前也有跟我学过一些手艺,不过他不太愿意做这个。其实我们这行很枯燥的,以前开店的时候我们经常熬通宵,年轻人大部分吃不了这个苦,也静不下这个心。”

被问及是否想要把一身的手艺传承下去,老杨笑得很腼腆,看不出是羞涩或是无奈。

“如果有人想要传承这个手艺,我还是很乐意的。但要有耐心,有恒心,当然,也要和我有缘分。”

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

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

为什么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

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 李宗盛《致匠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