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雕塑界,展望是个绕不开的名字。曾经,他的“假山石”是中国观念雕塑的“代言者”;今天,他又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利用科学而非科技完成作品的艺术家。

用艺术的方法解决不了,就用科学手段去解决

✦2017年6月24日,展望的最新个展“境象”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这是展望艺术生涯中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包括装置、雕塑、影像及最新的实验作品在内共15组(件),几乎涵盖了其从艺20余年来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

“展望:境像”现场

✦从展品的选择来看,这更像是一次带有“回顾”意味的展览。然而,无论业界还是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视角放在了他的最新作品《隐形》上。这实在是一件十分“拉风”的作品,无论是视觉观感还是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与内涵。“形成这个创作,是运用了计算流体力学。”展望说,“计算流体力学使用数学算法进行模拟分析……”在艺术界,这样“科学式”的介绍几乎与“外星语”等同,只会让人昏昏欲睡。但一向对以数学为代表的理工科完全不感兴趣也压根儿不懂的展望,却花了近两年时间完成了这件几乎全部依托于科学手段创作的作品。

展望工作室中制作完成的不锈钢《假山石》系列

✦这源于展望的一个想法:把一个人放到熔岩里,会是怎样的效果?当然,谁也不可能真的把一个人放到熔岩里,“既然用艺术的方法解决不了,那就用科学手段去帮助解决”。展望真的找来了科学家,向他们阐述自己的艺术设想。

✦但科学家和艺术家就像生活在平行世界里的人,“各说各的,互相也听不懂,但还是要沟通”。展望觉得,科学和艺术看似相去甚远,但也可以是一回事,“其实它们有一些原理是一样的,比如都追求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展望工作室中的假山石阵

✦最终,艺术家与科学家达成一致,那就是“各干各的”,展望不去管科学的事,科学家也不要来管艺术的事。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科学家的审美,“他们总是想美化作品,认为那才是艺术,而我认为那恰恰不是艺术。”展望说。在非艺术家的世界,美仍然是艺术的必要条件,但在艺术家的世界,表面的美丑早已无关紧要,甚至在这件作品里,美反而会成为艺术的阻碍。“所以我一再向他们强调不要有任何的美化。”展望说,“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一点美学都没有,这样就符合我的要求了。”

✦科学家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将“展望的身体”置于“熔岩”中,并选取一个瞬间以3D打印的方式输出。整个过程在展望的观念中是变化的图像,但在科学家的实际操作中却只是一套数学公式。不断“放进去”的“人”,在“熔岩”中变形直至消失。“你可以无限制地往里放,每次都不一样,不会重复的。它变成一种随机的运转,就和真正的熔岩是一样的,随机地在动。”展望满意于科学家们完美呈现了自己的设想。

工作室中的工人在制作不锈钢假山石

✦在这次展览中,《隐形》一共包括80多个个体,每一个都是在“熔岩”中走过一遭的“人”,每个都不同,每个都很“丑”,就像真正经过了熔岩的煅烧。

必须是有思想性的才叫艺术

✦“电脑软件随便就可以做一个很漂亮的图形,但那不是艺术。”展望说,“那种表面的科技制作出来的漂亮东西不是艺术,是装饰。”在他的定义中,艺术和装饰或者说实用美术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就好像科学与科技,完全不是一回事。“科技就是科学衍生出来的一些实用的东西,就像我们搞艺术,原创出来以后,会衍生出来好多衍生品一样。”

✦这些理念是展望在从小到大的学习历程中逐渐清晰并形成的。他中专读的是工艺美术学校,学的是艺术装饰。在那3年中,美术的实用性被一再强调,在他脑中刻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后来他进了中央美术学院读大学,学的是雕塑,而雕塑的功能性又将它和艺术相隔开。

展望 《隐形》,3D 打印雕塑,2017年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展望:境像”中展出

✦“我们从小学艺术时就有严格区分的一条‘红线’—艺术是没有实用性的,但它承载思想性,必须是有思想性的才叫艺术。”这是展望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对艺术的划分标准。所以在他看来,目前很多艺术家对于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实践,都没有上升到思想性的高度,也就是说,那些只能叫“装饰”。展望认为:“如果我们讨论艺术的时候已经离开了思想性,那么我们讨论的就是装饰而并不是艺术。”

✦对于艺术的标准,展望有着不由分说的坚持。在他心中,艺术就是艺术,装饰就是装饰,界限清晰、不容混淆。“有的时候很多人希望大众可能越糊涂越好,但我希望大众越清楚越好。”他甚至直言不讳,“现在很多的展览不是艺术展。”

“展望:境像”现场

✦对于艺术的“高要求”同样适用于艺术家。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展望依然坚持艺术家这一身份的“高门槛”。“如果一个50年都不爱好艺术的人,突然搞艺术去了,这里面一定有算计,一定有机会主义的成分在里面。因为艺术这个事儿应该是从小就喜欢的,是天性如此。”展望说,“就我对艺术的认知,它和别的行业的区别,就在于艺术家是一个生命、身体、思想、记忆都融为一体的人,他不会半路出家,一般都是从小就喜欢。”虽然展望也不讳言自己个人经验的局限,勉强觉得“世界上有个人50岁突然开窍了,去搞艺术了,也有可能”,但“神迹式”的个案并不足以改变大概率的经验。在对待“艺术”和“艺术家”的态度上,展望摒弃了这个社会的所谓“前卫”和“开放”,他固执地坚守艺术的“红线”,犹如一个最老派的艺术家。

“展望:境像”现场

艺术的本质不应该改变

✦“新的科学出现,对艺术的形式会有影响,但是艺术的思想性和这个关系没有那么大。”展望认为,“艺术的思想性解决的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管科学怎么发展,人的问题还是在那儿。”

✦面对新的科学、新的技术,展望就像一个“观察者”,与之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空间。他只会根据艺术的需要去选择科学,“能遇到科学就用科学,遇到生物就用生物,能遇到什么就用什么”,而不会因为新科学的诞生而改变艺术的本质,“它不影响我的思想,我该怎么搞艺术还怎么搞艺术”。

“展望:境像”现场

✦“艺术的本质不是绘画、雕塑这些事儿,艺术的本质是它的思想性,是它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展望说,“科学能替代的,实际上是低级劳动,比如画张画,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我可以不用去画了,但是高级劳动它替代不了,就是艺术的灵感、思想、感受力、想象力,这些是科学替代不了的。”从这一本质的层面上来看,科学确实没有影响艺术,也无法影响艺术。

✦譬如此次展出的作品《隐形》,并不是出自展望之“手”—“我并没有动手,是自动生成的”,但其效果一点也不差,而且丝毫不影响作品的内核。就好像观念雕塑诞生后,思想、观念占据了艺术更主要的方面,“手感没有意义了”,而当科学、技术足以替代很多艺术家的低级劳动之后,这种劳动当然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艺术从而回归到它的本质—思想性。展望认为:“自古以来,人类的科学、艺术、哲学就是一码事。艺术本身就是哲学。”

“展望:境像”现场

✦这一本质决定了艺术在未来的延续,尽管科学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未来的艺术世界势必发生今天所无法想见的变化,但在展望看来,无论艺术如何改变,“我觉得艺术的本质不应该改变。改变了就等于说没有艺术了”。

……

展望

采访 / 刘向林

文 / 孔祥祥

摄影 /Johnny Wong

作品图片提供 / 展望工作室

《展望:艺术的本质是它的思想性》选自《艺术商业》8月刊,文章有删减

《艺术商业》8月刊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