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孩子

说说移民那些事儿

连载更新4年移民路的育儿公众号

文|Apple妈咪

大约从孩子会走路那天起,我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将娃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最好又兼具上进意义、寓教于乐,外加动静互补、劳逸结合,若一天末了,孩子还能喜笑颜开、吃好睡香,无疑就是给我这个做娘的打了个漂亮的满分,让我怀揣着沉甸甸的成就感、心安理得地在他们入梦之后,拉着老公追会儿肥皂剧,享受一天“运筹帷幄”后的补偿。

老大周岁那年,也就是六年前,我放弃了出差加班习以为常的审计工作,辞职回家带孩子,当时,我认为,“当娘”这事儿太有技术含量,以至于我没可能兼职干,必须全天候在家,做什么呢?

说来好笑,那时候和公婆一起住,家务活明明老人都包揽了,做饭洗衣,一样不用插手,我这看似游手好闲的全职妈妈,竟还能时常抱怨忙不过来。

我忙于“精心设计”娃的生活。

我设计,吃早饭的时候,坐车里的时候,甚至睡前吃奶的时候,孩子“正巧”听到最近在读的英文故事或者在看的英文动画片音频;

我设计,孩子每天晚上要念的中英文故事书,事先预习,做好笔记,怎样让故事对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不至于枯燥,怎样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穿插几个浅显的英文句子;

我设计,孩子的每一天最好都能包揽了运动元素、户外元素、英文元素、阅读元素、构建元素、音乐元素、社交元素……

那时,还不停地看育儿书、逛育儿论坛,一看到新鲜益智的活动和游戏,就喊小朋友出来当小白鼠,生怕错漏了哪个环节,荒废了孩子的黄金启蒙教育。

每天放学提好书包,孩子必然问:“妈妈,今天我们干什么?”

每个周末睁开双眼,孩子首先问:“妈妈,今天我们去哪里?”

我总是耐心而细致地给孩子讲解自己的“精心安排”,我总是温柔而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完美设计”,我总是自以为是地相信“智慧布局孩子的生活”就是对“称职妈咪”的最好诠释。

以至于,当我初到海外,生养第三个孩子,同时又从头开展事业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内疚不已。

是的,若你也是一位职场妈妈,你一定明白我要说的:

你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孩子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还不只有一个孩子。也正是因为你不可能如同全职妈妈那般,进行每天高质量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育儿策划,恐怕很容易产生负疚感,或者说,焦虑感。

即便能够朝九晚五,即便周末谢绝一切工作,我还是很难顾及到每个孩子每天放学后都在干什么,他们有没有高效、有价值地利用好了时间。

大多数时候,我忙着安排吃喝;而孩子们就在那儿,亦或把家里的东西整个乾坤大挪移;亦或在家门口和邻居小孩撒欢;亦或什么都不干,黏在我左右团团转……而我,能照管他们三个正经把晚饭吃好、念完学校小书、洗澡刷牙、准时上床睡觉,就已算功德圆满。

若按当年的标准,我该是个多么不称职的娘,特别是对两岁的小女儿,每天就是哥哥们的三陪,陪哥哥们上兴趣班,陪哥哥们写作业,陪哥哥们打篮球……毫无育儿策划可言,跟当年只有一个孩子时老大的金贵待遇相比,怕是天壤之别。

意外的是,这全部的内疚,在最近几个月里,莫名给填平了。

晚饭后,当我火急火燎地质问:“妈妈先去洗个澡,还是先陪你们做功课?”

弟弟马上举手:“先做功课。”有时候,连两岁的妹妹都会凑热闹举手。

“那去楼下拿书包吧。”我靠在弟弟的小沙发上。

“妈妈帮我拿嘛……”弟弟总是偷懒撒娇。

“要不妈妈还是先去洗个澡吧。”累了一整天的我,真心想先放松一下自己。

这种时候,才看到两人各自跑去拿好书、待在写字台前做好准备工作,迫不及待地喊:“妈妈我好了,我先做。”

不仅如此,在撒疯的力气花完、在黏着忙碌的妈妈也消磨不尽的无聊时光耗完、在最后的最后,孩子们终于开始自省——开始考虑要如何安排自己放学后的时间。

7岁的哥哥开始自个儿查阅儿童网购图书的杂志,一个一个勾选出自己喜爱的书,自己开电脑下好单子,等着妈妈来填寄送地址和付钱。清晨醒早的时候躲在自己屋子的懒人沙发里、弟妹撒疯的时候靠在角落的坐垫上、甚至外出就餐等上菜的空档,哥哥永远在那里,捧着他心爱的书。

因为知道,和爹娘和弟妹在一起,永远会有许多空白和等待的时间,所以去哪儿他都带着书,方便随时进入自己沉迷的小世界。从开始的漫画书,到后来跟砖头一样的长篇儿童小说,不知不觉,他的英文阅读能力,已经甩了我这个科班出生的妈妈几条街。

而5岁的老二,倒是压根不爱看书。哥哥看书不搭理他的时候,老二就躲在房间里生产他的“作品”。有时候是拿剪刀、硬纸板、绳子给他的宠物小精灵们整出个飞船;有时候是拿机械乐高,自个儿胡乱设计,搭成割草机的样子……早些时候,我也给老二报名过乐高类的兴趣班,但是老二压根不喜欢上课那样子按着说明书做构建。他就喜欢自己瞎捣腾,造出各种想象中的玩意儿。最后我也只好作罢,由着孩子,恣意去挥霍他自己的时间。

实在无聊的时候,老二就只能带他妹妹玩,或者心情好的时候,来帮妈妈抹两下桌子、折几件衣服什么的,借此获取一下和妈妈一起干活的“共同体感觉”。

给孩子蹉跎无聊的时光,这事儿似乎没有我原以为的那么可怕。

独处、无聊,进而思考,这几乎是人类进步的起因。

想想我们这代成年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的?是不是大学时代翘课后那些个最无所事事的日日夜夜?

因为没有了被强加的使命,没有了被赶鸭子上架的忙碌,我们才开始自省,要如何过自己的日子,要如何追逐自己的梦想。

是因为拥有了无聊的时间,我们才有了思考的空间和余地,进而产生了自律的可能性。

孩子也是一样一样的。

去年来我们新西兰微留学的客人中,有一位妈妈聊起了自己的焦虑。她10岁的女儿不乏优秀,在国内成绩又好,还练就了一手好钢琴。而让她越来越担心的问题是——孩子的被动。

她们居住的寄宿家庭,是一对洋人夫妇,带着7岁和4岁两个孩子,还有一条狗。当她看到他们家7岁的姐姐,给4岁的弟弟洗完澡,接着帮狗洗澡的画面,彻底傻眼了。

“你知道么,我女儿十岁了,每天冲完澡就站在淋浴房里喊妈妈,大毛巾挂在那里,她都不可能自己去拿……她等着我为她安排好每一步。不仅如此,每天每件事她都要问我,比如做完一项功课,她就问我,接着我做啥功课,就这样,我要每天给女儿安排计划好每个细节,所以真的很累。”

莫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完美设计,把孩子改造成了一个功能齐全、表现出色的机器人?

很多人谈自律,很多人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自觉?

说到底,自觉的前提是有选择的余地,自律的前提是有思考的空间。

若我们的爱太重,把孩子团团围在爱和关注的中心,他们恐怕喘不过气来生长自己,而始终处于“被生长”或“被造”的状态。

也许可以爱得轻一点,让我们的爱成为伴随进行时,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充电,不需要的时候静静地守在身旁。

那样的爱,对孩子,对我们,是否都要轻松许多?

Apple妈咪关联原创故事

识别二维码

马上关注我们

育儿 | 移民 | 微留学 | 游学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