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转了一条谈湘菜标准化的文章,看了特别有感触。

中餐的标准化是个“大题目”,似乎总有有一种“说不完”的感觉。有一些“学院派”的人一直在强调:没有标准化,中餐永远做不大。而且,只会越做越差。其立论的一个依据是,西餐之所以风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标准化”。西餐可以搞标准化,中餐为什么不行?

果真如此吗?其实,真正好吃的西餐(包括日本餐),一直都非常强调“个性”,从来就没有搞过什么“标准化”。当然,“洋快餐”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标准化”行不通?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通常,我们所说的“标准”有四个,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这四个标准,层次与内涵完全不一样。

所以,大家平常说得最多的是企业内部的标准。但内部标准,有时涉及到商业秘密和核心竞争力,根本就不可能无保留地“和盘托出”。那么,这样的“标准”,对于行业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以湘菜的“小炒肉”为例,究竟以什么地方出产的辣椒为“标”?又以什么地方出产的猪肉为“准”?还有,在不同的季节,即便是同一个产地,辣椒的品质也不一样?在不同的产地,同一个季节,辣椒的风味也千差万别。那么,这个“小炒肉”的标准怎么定?

所以说,对于单个企业的出品而言,绝对不能没有标准。因为只有这样,出品的质量才会有保证;而对于整个菜系或者行业来说,共用一个产品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湘菜搞不了“标准”,其他菜系也一样。比如粤菜,从来都以食材为优先,以清炒菜心为例,既有本地的菜心,也有宁夏、云南等地的菜心(就本地菜心也有几十个不同的品种)究竟哪个产地的菜心才算标准?更不要说是用生盐还是熟盐?用生油还是猪油?

粤菜有一句话:“有传统,冇正宗”。所谓“冇正宗”,不是不讲“正宗”与“标准”,而是不要拘泥于“正宗”与“标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