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早期玉器》(Early Chinese Jade)是欧洲最早研究玉器的专著之一,1923年在英国出版。作者——巫娜·蒲博-轩尼诗(UNA POPE-HENNESSY,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认为“任何想着手写关于玉器著作的人,都会犯错误。在推动理论发展的同时,提出的意见很可能遭到质疑。但可以欣慰的是,每一次质疑和否定都是基于新获得的事实情况,对于知识的发展始终是贡献,这正是写作、出版此书的充分理据。”

“对于知识的发展始终是贡献”,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理由。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同时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如此体现知识的动态发展。

上面提到的佩玉(pei yu)是首次发表,其来源是墓葬。直到这件实物被发现,《古玉图谱》里面想象出来的图形是我们能看到的唯一资料。其中,两个微型盾牌替代了古典的玉璜,而其上刻有饕餮纹。端详这件玉器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礼记·玉藻》中的如下文字:“君在不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居則設佩,朝則結佩,齊則綪結佩而爵韍。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下级在上级面前将自己的玉弄出响声,是很不礼貌的,这时上级(或长辈)可能正在施展某种魔力或者其不偏不倚的幸福感不容挑战和破坏。而在丧礼期间,展现幸福感是违反礼仪原则的。

早期中国人并不费心去装饰,我们这里讨论的都是某种象征物而非纯装饰品。那时的人们相信,通过佩戴玉器,可以逐步培养某种魔力,这种充满活力的影响要比地球上其他地方用动物崇拜图形来施加模仿要聪明智慧得多。

还有一些腰带装饰,见图29和33。

(图29)

(图33)

从墓葬的对比可以得知,这些物品在公元3-4世纪流行。这些可能是剑的配件和保护零件。

扳指

古代中国的六艺当中,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艺术当中射箭占了很重要位置,弓箭不仅是战争武器,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仪礼》中,有两章都是专门描述皇家的和地方的射箭大会的开展方式。用狗或多只狗做牺牲,是这类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狗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的敏锐嗅觉和判断。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