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打拼了五年后,还是决定来无锡发展。倘若不是经历那次车祸,可能对生活的理解会和现在截然不同。有时候真的感觉或许该回小城市慢下来,安静的过平常人的生活。在无锡的这些年,没有了大城市的喧嚣,日子平淡如水,生活简单闲适,倒也多了一分鲜甜,可能我就这么不求不进,容易满足吧!

爱上这座城,口味也慢慢的被当地饮食习惯侵蚀。无锡人嗜甜,很多菜都喜欢搁点糖,最家常的西红柿炒蛋也要加勺糖,所以家里糖罐子自然是不能少的,虽然这个地方不产糖。谈到无锡美食,色泽酱红,油而不腻,骨酥肉烂,甜咸适中的酱排骨自然是不能少的,也是无锡非常响的招牌,充分体现了无锡菜肴的基本风味。和清水油面筋和惠山泥阿福并列三大名产。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这样介绍,酱排骨是最能代表无锡的美食,而且食糖几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可见无锡人有多么爱甜,口味上更是执着的选择了甜。

兴于清光绪年间的酱排骨,随着无锡市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肉店聘名师,苦经营,创名牌,争生意,先后出现过“老三珍”,“陆稿荐”,“老陆稿荐”,“真正陆稿荐”等牌号。由于各家相互竞争,肉骨头的质量不断提高。每家的酱排骨都非常不错,我经常吃的是位于市中心的三凤桥肉庄。酱排骨的烹制十分讲究。一是选料精,需取三夹精的草排为原料。这种草排,一头猪身上只有七八斤,它的特点是肉质细嫩。二是作料要好,需要用黄豆酱油,绵白糖,老廒黄酒,还有葱、姜、茴香、丁香、肉桂等烹调。三是操作要严,一百斤生的肉骨头,要加酱油十二斤,白糖三斤,黄酒三斤,用文火烧两个小时。最后制得六十四斤左右的无锡排骨,并保持其特色。关于酱排骨的传说也不尽相同,可能因为无锡人太爱酱排骨,对它的由来也加了不少传奇色彩。可见酱排骨在无锡人心中的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比较有无锡特色的菜肴还很多,像梁溪脆鳝,是江苏鳝肴中别具一格的汉族传统名菜,此菜饮誉海内外。相传始创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系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货摊主发明流传下来的。梁溪,为流经无锡市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源出于无锡惠山,北接运河,南入太湖,梁溪脆鳝由鳝丝经两次油炸而成,外观酱褐色,乌光发亮,口味甜中带成,松脆适口,即使保存几天,也不致发软。口感松脆、味浓汁酸。经无锡几代名厨改进,此菜日臻完美。

(图片来自网络)

乾隆下江南时被称颂的美味佳肴“无锡小笼包”,名气一直很旺也是最具特色的无锡传统名点,吃起来也是有点甜的。记得当时带北方的朋友吃小笼馒头,朋友惊讶的问“这包子怎么是甜的?”我个人的理解也是,无锡的美食就是这样“鲜甜”的。小笼馒头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最爱的当然是秋冬时加了熬熟的蟹黄油的蟹粉小笼。

说到小笼又忍不住说下三鲜馄饨,虽然都不是什么大菜,我就是非常爱这样大众的点心。鲜肉、开洋、榨菜做成的内馅,故称“三鲜”并以肉骨吊汤,豆腐干丝,蛋皮丝为佐料,皮薄,馅多、汤鲜,深受市民喜爱。

最爱的第三款点心另外一个就是玉兰饼了,虽然有菜猪油,豆沙,鲜肉,玫瑰,芝麻等馅心,但是最爱的还是鲜肉,外皮香脆,内壳软糯,甜咸适中。特别是咬到馅心的那一口鲜甜滋味,是我喜欢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鱼米之乡的江南城市,靠近太湖,河湖纵横交错,各种湖鲜自然是不能少的。利用“太湖三白”的银鱼,白虾,白缌鱼,制作的菜肴,尤其注重食材的新鲜,因为这些食材出水都极易死亡。一般用太湖三白制作的菜肴都以清蒸白灼为主,为的也是保持食材原来的鲜味。其实平常人家“太湖三白”也不是经常吃,但是普通的湖鲜,鱼虾、蟹饭桌上倒是经常有。

无锡这座城市,虽然不是很大,倒也有山有水,春季还能入山采枇杷,大浮的杨梅和醉李,夏季阳山的水蜜桃,又是另外一种“鲜甜”的滋味。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