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来源于原创网络播客节目《亦谈亦唱》,版权归属济南新卓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请联系作者。)

最近有点不适应,整个人的状态有点错乱,为什么呢?还是因为事情有点多,变化快。白天我得工作,晚上 我还得工作,在办公室我得考虑上班的事情,回到家我得考虑自己的事情,出门的时候我还得考虑公司的事情。这事情多还不要紧,关键是它不是一种类型啊,你总不能一边写报告一边听音乐吧,它用的不是脑子的同一个部位。

我觉得自己本来就智商不高,要是认准了一个事去干吧,说不定还有出头的希望,可要是好几种类型的工作掺和在一起,我真有点累。

最近我经常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个朋友和我也差不多,节目做的好好的,又去干起了电商,而且就是一个人干。我挺佩服这样的人的,就像变形金刚一样,需要什么状态可以随时切换。

我顶多就是个橡皮泥,需要摆出个什么造型,就得赶快动手调整,调整好了还行,要是调整不到位就变成四不像了。

后来我遇到一个朋友,他有正式职业,但也在开微店,而且还做实体店,已经跨界了三个产品类型了。前两天我去他店里玩,回来的路上我就问他,你觉得现在的主要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呢?什么事让你最有激情呢?这个朋友说了,要说精力,这几样事一个也不省心,而且丢掉哪一个也不合适。但是要说激情,那还是对自己喜欢的事最有激情。

我说,你怎么不辞职?他说,想辞,还没下定决心。

我觉得他说得挺实在。跟我的想法差不多。

我们想成为一个思维方式统一的人,因为这样至少没那么累,不需要在各种环境和状态里变来变去。可是有想法有劲头又不甘沉闷的人,通常都很难接受一个一成不变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多重身份、多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唯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们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即使我们在各个方面、各个工作都能兼顾得过来,但还是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一个地方。

一块橡皮泥,要是就捏成个如来佛猪八戒,倒也踏实了,总能遇到喜欢这个样子的人。可老是在手里攥着,一会这个样,一会那个样,时间久了,怕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了。

职业就是这样,它既是我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方式。当然,如果还能再深刻点,那把职业说成是一个人一生个人意志的实现,也不过分。

所以,职业就得有个职业的样儿,当兵的得像个兵,当官的得像个官,做生意有做生意的态度,搞艺术有搞艺术的活法。专业一点,也专注一点,是个好事。

可是想法多了,就容易变形。不光干什么不像什么,还容易把各种身份混在一起,搞的自己跟人格分裂似的。除非,你特别喜欢也特别适应那种随时改变形状、随时可以以不同面目示人的状态。

可是,要是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只在一个地方待着,只成为一种类型的人,是不是有点太闷了呢?

比如说吧,我有不少朋友,都在机关工作,机关好啊,稳定、有权,有社会地位,还能管人管事。可是不是每个人在机关里都能混出头的,就算混上个一官半职,也得花时间花功夫熬上个十年八年,而且还是在保证自己不站错队没排错号的情况下。

我一直觉得不是所有人都习惯和适应这种生活的。尽管表面上大家都遵守着规矩,可内心里的暗潮涌动随时都在。有想法又胆子大一点的,干脆辞职,做点自己想干能干适合干的事情去了,有想法但是胆子还没那么大的,就借着职业优势折腾点事,如果认为自己特别适合做机关工作,根本不报什么其他想法的,那就一直待下去靠下去,跟自己大概也多少有个交代。

所以每个人的人生形象都不一样,穿着打扮不一样,发型气质不一样,行为做派不一样,言谈举止不一样,思维方式更不一样。就像一块橡皮泥,放在每个人的手里,捏出来的东西都各有特点。

比如说吧,有一年我参加同学聚会,同学嘛,在学校里上学的时候都差不多,不管学习成绩怎么样,总体上还都是一类人,书生气,孩子气。可是过了十几年,大家再坐到一起,模样没变,状态可差了不少。曾经有个同学,读书的时候那也是一脸的清纯啊,眼神里都是书卷气。毕业之后去了一家公司,跑了十几年业务,十几年后再见的时候,已经是一身的社会习气了,还有的同学毕业之后就自己开公司去了,混成了大老板,当然打眼一看就是老板样。至于那些还在勤勤恳恳按时上班打卡做公交车的同学,也差不多就是个上班族的模样,发型不出众,衣服也穿的很规矩,喝酒也有数,说话也稳妥。

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生活塑造了。

其实,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只能被环境改变。这话有点悲观,但很现实,不过还不至于让人绝望,因为至少,我们还有选择环境的权利。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想被什么样的环境塑造和改变,至少还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现在给孩子买橡皮泥玩具,我发现跟我小时候的橡皮泥有点不一样呀了。哪不一样了呢?现在的玩具都带着一套模具,有贝壳的,有花瓣的,有心形的等等,孩子在还不知道想捏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先用这些模具自己压出个形状,慢慢的,知道自己想捏什么东西了,可以再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您觉得这小儿科吗?我觉得挺有意思。每个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的。通常来说,这些东西,得等我们吃过亏上过当,走过一些人生弯路,对世界和周围的环境有些基本认知之后,才能慢慢形成。在形成自己的人生定式之前,靠什么活着呢?得靠一些模板,把自己的生活往里套。那些觉得自己活得不自在、受束缚,觉得理想跟现实差别巨大的人,可能正是处在这个状态的临界点上。从模板里跳出来,把橡皮泥重新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大概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就好比那些从原有的环境里出来,或者跳槽、或者自己创业的朋友一样,出来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对原来的境况不满意啊。所以,但凡从旧环境里挣脱出来的人,千万别说是因为什么人生梦想或者想要重活一次,其实离开的多数都是混不下去的或是干的不如意的,这才是真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某些人确实心怀梦想,确实找到了自己认为更加适合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不应该受到嘲讽,反倒是一件特别应该让人称赞的事情。尽管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那么大多数的情况又是什么呢?大多数的人,其实都跟橡皮泥差不多,随时都在变化形状,或是随时都在准备着改变。那些能随时改变形状还能应对自如的人,一定有人家的本事,那些想改变但却迟迟没做出行动的人,也不见得都是胆小鬼,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攒够自己认为的资本。所以还得把人生交给别人来决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形状。

大部分人都在纠结里过日子,纠结着到底是如来佛还是猪八戒,到底是自己说了算,还是让别人说了算。纠结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但是纠结的最大问题在于,它需要消耗机会成本,所以纠结的人大多是年轻人,至少是心理年轻的人,人一旦不纠结了,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想明白了、不难受了、一切顺其自然了,这辈子基本也就差不多这样了。

做个橡皮泥,不是最终的归宿,但是至于最终的归宿在哪里,这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我不能保证自己这辈子只保持一个状态,但我能接受自己以一个状态继续下去,那就是:不拒绝改变,不害怕改变,直到自己慢慢喜欢上改变。

这样的橡皮泥,才有点意思。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