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017年农口系统青年人才成长计划成果论坛举行。来自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刘毅带着他的课题《节水抗旱稻不育系沪旱1A柱头外露率的遗传改良》获得了三等奖。和其他获奖者不同的是,这并不是刘毅第一次申报青年人才成长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才有了在青年人才成长计划舞台上胸有成竹的他。

蜕变

第一次接受采访的刘毅,略带羞涩。但说起节水抗旱稻时,他俨然成了另一个人,滔滔不绝,神情坚定,散发着自信。“简单地说,我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就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服务节水抗旱稻的育种工作,让育种工作更加高效、快捷。”刘毅说,他好比实验室和田间的一座桥梁,把实验室的成果带到田间,传统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开展节水抗旱稻的种质创新。

从课题申报、课题实施到获奖,回忆起这一路的成长历程,刘毅感慨良多。“第一轮青年人才成长计划课题申报的时候,我也申报了同样的课题,不过当时没有通过院里的初筛。”刘毅说,第一次申报的时候,因为自己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而落榜。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在导师罗利军和余新桥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刘毅变得更有底气和信心,也在各方面用心准备,才有了在青年人才成长计划舞台上胸有成竹的他。

青年人才成长计划给予刘毅的,是全身心的蜕变,还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方向。“以前,我的表述能力并不好,在经历了课题答辩、课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考验之后,即使脱稿演讲也不在话下。”2016年,刘毅在成长计划课题的工作基础上成功申请获得上海市科委的扬帆计划资助。如今,他也继续课题的研究方向,攻读博士学位。

起点

2007年,刘毅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成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门下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同年暑假,刘毅便来到节水抗旱稻研发中心实习,本科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刘毅,自然对农作物并不陌生,但是下田间干农活却是头一遭。烈日下,稻田中,他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从此,他便下定决心,要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贡献力量。2010年,刘毅硕士毕业,他深刻感受到,基因中心是个有理想、敢担当的团队,水稻节水抗旱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中心在基因资源保存的前提下寻找到节水抗旱这个突破口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节水抗旱稻”这个上海原创的品牌,引领着绿色发展的育种新理念,正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他选择留在节水抗旱稻研发中心,选择在这个团队中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在这里,他的梦想开始起航。

候鸟

在海南这片温暖的土地上,一年四季生长着作物,收获着粮食。就是这个“天然温室”繁育种子的光热条件得天独厚,育种周期大为缩短。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北纬18度线以南位于海南三亚、乐东、陵水的南繁基地。这里的光热条件和优越的气候环境,吸引着大批科技工作者从各地来到这里,从事农业育种研究。刘毅也是其中一员。每一年,他都会在上海和海南之间来回奔走,为的就是加代繁殖,加速节水抗旱稻的育种过程,“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候鸟,每年11月,从上海飞到海南‘过冬’,来年6月,又飞回上海。”

播种、插秧、取样、调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工作枯燥乏味,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刘毅坦言,自己也曾经钻过牛角尖,科研工作的重复和清贫让他对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产生过怀疑。但看到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破土发芽,看到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他更坚定了这份执着,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而自然又因为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刘毅说:“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品种,我们就去田里选育什么样的品种。让农民有个好收成就是我们的目标。”

节水抗旱稻不育系沪旱1A柱头外露率的遗传改良

课题以节水抗旱稻保持系沪旱1B为母本,柱头外露率高的三系保持系K17B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次回交,选育出改良不育系3155A及其保持系3155B。改良不育系3155A特征特性调查结果表明3155A农艺性状与沪旱1A相似,开花习性好,花期集中,午前花比例高,柱头活力强,柱头外露率高,与旱恢3号制种结果表明3155A制种产量显著提高,较好的解决了沪旱1A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的问题,可有效降低制种成本,为沪旱1A及杂种优势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便利,更加有利于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利用QTL-seq法对沪旱1B×3155B的F2群体进行QTL定位,得到了13个柱头外露率相关候选基因,并已经克隆部分候选基因做转基因功能验证,大大缩短了基因克隆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微信:shac021

微博:上海三农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