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裂后,最需要呵护的是心灵!

我曾经亲历过一次“地震”。

上小学时,其它城市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震源中心离我老家的小城很近。 那时候媒介尚不发达,民众得到消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和电视新闻,因此消息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容易失真。 有一天晚上,突然全城慌乱,人们奔走相告,说那场地震的余震会影响到我们居住的城市,夜里要有八级大地震发生。

我记得家里大人当天准备了许多食物和水,以及御寒的衣服,全家人聚集到一处,说半夜起床来拿起东西就逃命。

半夜了,大家背好包袱,恋恋不舍地关上家门,站在大街上,寻找着地震时可以躲藏的掩体。当时提前出逃的不止我们一家,广场、路面等空旷之处站满了人。大家一起在东北深秋凛冽的冷风中等到黎明,却什么事都没发生。

旭日东升,宣布着小城崭新且平常的一天又开始了,大家各自散去。 再过了几天,一切恢复到往常,人们的生活依旧,地震慢慢被大家淡忘了。

那年,老家没地震,地震是人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我一位好友的爸爸被派往汶川做灾后支援。这位好友的爸爸是刑警,面对持枪歹徒都面不改色。可谁知满腔热血的英雄硬汉,几个月后从地震灾区载誉归来时,却患上了抑郁症伴惊恐障碍,失眠严重,以致不得不去做心理治疗。

后来朋友对我说,她爸爸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心,看见地震现场哀鸿遍野,好些次忍不住泪流满面。作为警察,那时那刻他发现除了站岗放哨、分发物资,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而最可怕的是地震后的频繁余震。余震发生时,灾区那些经历了生死劫的灾民们,身心已经脆弱到极点;有一点风吹草动,住在安置帐篷里的人们,就会乱做一团,哭喊着四散逃跑。而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没有经历过地震人们,一旦看过灾区的惨状,在余震发生时,也会难以按耐住自己內心的恐慌。

每当有地震发生,灾区后方的我们都会守着电视,看着子弟兵、警察、医生这些灾区英雄的身影,等待着废墟中掩埋的生命向我们宣告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存奇迹。我们还会积极捐款捐物,无私地给灾区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没有去过灾区的我们会觉得,牢固的帐篷、充足的食物、干净的饮用水以及保暖的毛毯和衣物,就算是给灾区人民最好的关怀。可怎知,最难安慰的是心,是那些经历或目睹了天崩地裂、命悬一线和生离死别的心。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然而,现代医疗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将灾后疫病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到最低。可是,还有一件事是我们难以控制的,那就是灾难后在人心底滋生的恐惧、惊慌、沮丧、悲哀、焦虑等各种可怕的情绪。如果说灾难的发生只占用了人生里短短的一个片段,可灾难留下的创伤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余生,难以痊愈。

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伤害属于应激障碍。应激障碍包括短时的急性应激障碍(ASD)和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急性应激障碍(ASD),直接原因为突发的、急剧的、严重的精神打击。个体在收到刺激后的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病,病程为2天至四周,具体表现为恐惧、警觉性增高、回避、易激惹等心理生理反应。而急性应激障碍(ASD)病程超过四周,则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此时,个体会有下列症状表现:

(1)再体验

个体会以噩梦、幻觉、联想(当看到同灾难体验有联系都事物时)等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回想或重新体验当初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且这种体验会十分清晰,如再临其境。这种反复体验带来的是痛苦,还有可能让心境进一步恶化,并伴随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负面情绪。

(2)回避

回避是个体身处创伤后应激状态下为自己启用的保护机制。由于在体验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因此个体会主动选择回避创伤相关的事物,比如避免再度和别人谈及自己所经历的灾难性事件。 这种回避会让人消沉、沮丧、麻木、心中充满无助感、对事物失去兴趣、对周围人有疏离感、对未来悲观。同时,过度回避和不敢面对,会影响应激创伤的复原。

(3)高警觉

经历灾难的人们会变得敏感、过度警觉、容易发怒、还会有睡眠障碍。而让他们产生高度警觉的不一定全都是严重的事情,一些小事也会让他们内心风声鹤唳。

由此可见,灾难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而终结,它的影响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心底。比如我小时候,老家小城那场惧怕余震的全城性恐慌。明明当年那场地震是深源地震,震源中心几乎没什么明显震感,可几百公里以外的小城,还是恐慌了,唯恐大灾难的降临。

而伤的越深,受伤的人就越痛苦;伤痕压抑的时间越久,症状就越明显。比如那些住在帐篷里的受灾群众们,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躁动不已。再比如,我好友的父亲从汶川回到上海,尽管已经时过境迁,远离了汶川,但还是患了抑郁症。去救援的人们,尚且会如此,更何况那些亲历了地震的人们。

灾难带来的不仅是哀伤,还有创伤。最近几年,每当有自然灾害发生,被调拨震灾区的医疗队伍中还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去为受灾群众和灾区救援队做心理干预的精神科医生。因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急性应激障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根据医疗统计数据表明,20%-50%的急性应激障碍会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且长期存在,矫正起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并且,妇女、儿童、内心敏感的个体,发病率相对更高。

数万游客被困九寨沟,曾经的险峰峻岭风雨飘摇,被困住的心也风雨飘摇。当亲人回来时,也许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间宽敞的房间供他们治疗或休息,一顿美酒佳肴为他们压惊……

他们更需要抚慰和宣泄,需要专业的治疗师给他们一个温暖抱持的环境,疏导内心积压的恐惧和其它负面情绪,陪着他们一起治疗内心的创伤,开导他们接受天灾人祸的无奈,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节。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信念,继续好好地过以后的日子。

天灾无情,而人可以有情。为九寨沟的同胞祈福,天佑九寨沟。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