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怎么读?怎么理出个脉络?海饮春史以管窥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易、道、禅、理、心”这五个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脉络。读懂了这五个字,就基本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

易,即《易经》之易理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是穷经之首,穷经之始。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易经》,就没有道学家学说,就没有儒家学说。

今天我们所说的《易经》,一般指伏羲八卦、周文王六十四卦、孔子《十翼》的统称。《易经》主要由阳爻阴爻组成,是无字天书,一般人望而却步。其实《易经》是很朴素的道理,揭示的是最简单的自然规律。

《易经》关键是易理,易理的关键是“简易、变易、不易”。就是说事物总在变化中,变化是有规律的,不管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中国解读,中国智慧。

“简易、变易、不易”,通俗说好比每天见到的太阳。简易,就是说太阳早晨上升傍晚降落。变易,就是说太阳大致每天都遵循着固定的轨迹有规律运动。不易,就是说太阳绕着地球转,或者地球绕着太阳转就是一种自然常态。

易,是易经易理的核心,揭示的是万物规律

道,即《道德经》之道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开山作、代表作。《道德经》5000余字,讲的就是一个“道”和“德”的问题,“道”是根本,“德”是表象。

什么是“道”?“道”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与《易经》思想不谋而合。道就是规律。《道德经》蕴含着很深刻的朴素唯物辩证,但其基础却是“道”。

道,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禅,即佛教佛学之禅宗

毋庸讳言,佛教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教之一。佛教来源于古印度,即今天的尼泊尔。但中国的佛教与当初古印度的佛教,已经大相径庭了。佛教中国化的标志便是禅宗的诞生,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是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结合新思想。

参禅论道不仅古人趋之若鹜,今人也多心向往之。关于禅宗,一般都会讲到六祖慧能,是六祖慧能让禅宗在中国落地生根。

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故惹尘埃。”

再比如,唐朝李翺的《问道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禅宗讲究的就是不可言说,自己悟,自己顿悟。悟什么呢?悟什么呢?悟人间百态,悟世间万物,悟宇宙真理。

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就是一种顿悟

理,即程朱理学之理学

程朱理学,可谓大名鼎鼎。程朱理学,源起唐朝韩愈,因为东汉以后,直到终唐一朝,儒家思想在中国呈日渐式微的态势。韩愈心急如焚,尤其对佛教大加批驳。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就很好说明当时的情况。

程朱理学正式形成是北宋五子,发端是周敦颐,提升是二程,集大成者是朱熹。北宋五子是周敦颐、程颢、程颐、陆九渊、张载。他们有感于儒学的日渐式微,运用道家思想夹杂禅宗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从周敦颐《太极图说》开始,提出了“天理”的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天理”下运行,到朱熹形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核心思想,从而使得儒家思想系统化体系化。

周敦颐可以说是中国三教合一的关键性人物。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理学,是新儒学,既与传统儒学一脉相承,又有很大发展与改进。到了明清两代被过度解读,成为了人们的思想桎梏。

理,即天理,是程朱理学新儒学的核心思想

心,即阳明心学之心学

阳明心学的历史贡献,不亚于程朱理学。如果说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那么阳明心学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终点必然是唯心的。

阳明心学的主要主张是“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旨基本是通过格心,来激发自己的良知,然后去实践。这与程朱理学和禅宗重视内心的修炼,可谓大相径庭。

关于阳明心学,就不多说了。海饮春史在头条上也也有一些学习文章。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到了王阳明就基本走进了尽头。阳明身后,再无巨人。

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基础所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要读懂“易、道、禅、理、心”这五个字,这五个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

欢迎转载分享,欢迎留言讨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