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暨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在陕西省现藏古籍普查和《陕西现藏古籍总目》编纂过程中,在榆林市星元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清朝初期刊刻未见著录的佛教汉文《大藏经》,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了考察和初步鉴定。

据专家介绍,这部《大藏经》的发现,为研究明清之际汉文佛教《大藏经》的刊刻与流传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无论是对佛教文献学和大藏经编纂研究,还是对版本学和印刷史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这批经卷原藏榆林定慧寺,现藏榆林星元图书馆,因此暂定名为《榆林藏》。

《大藏经》,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律、论。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巴利语三大体系。这些大藏经又被翻译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满文等。

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集。现知第一部刻本《大藏经》为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称为《开宝藏》。目前已知存世的汉文《大藏经》共有20余种版本。《榆林藏》不在其中,为一种新发现的汉文《大藏经》,在文献学及佛学研究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这部佛教汉文《大藏经》,全为经折装。每卷首刻说法图,卷端题名之下有千字文编号,版序编号下间有刻板捐资者姓名。卷末刻护法图,护法图前有长方形题记墨围,右侧外题“江南陈龙山经房虔造”,左侧外题“住南门内都使司对过”,墨围内多为空白,间有墨书供养题记。汉文《大藏经》一般按千字文编号排序,据不完全统计,此《大藏经》千字文编号现存80余字号,至“鱼”字号止。综合刻板及供养人题记等信息,初步可以断定此《大藏经》刻于雍正五年(1727)之前,为当时榆林定慧寺住持照秀、照鼎等请来供奉。至于其版本渊源及刻印情况,尚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唐僧西天取经到底取的是什么经?

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其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那么他取经到底取的是什么经?

说法一:

《上下五千年》一书中提到:唐僧取经前,大唐的所有僧人修行的都是“小乘佛法”,后来唐僧到西天那边取的是“大乘佛法”。

说法二:

《瑜伽师地论》,系印度佛教论书。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玄奘翻译花时间最多的且翻译的份量最厚大的一部佛经是《大般若经》,他还把其推荐给唐太宗阅读。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因为玄奘用了自己最多精力翻译了分量最大的《大般若经》,就认为他思想体系是中观学派的且去印度主要是为了取《大般若经》呢?显然不能。

所以不管《大般若经》还是《瑜伽师地论》都不能说明什么,玄奘只是尽自己力量收集能够获得的比较系统的经典而已。

不过可惜的是他带回来的三藏经书太多,没有翻译完就去世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又多有遗失,如果能够翻译完整,那么我们对佛学理论体系更有了解,古印度历史也能够比较清楚。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游学印度十七年载誉而归。其带回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回国后为唐大宗、高宗所钦重,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官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75部,1335卷。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