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他跨界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和工程领域,从GIS技术咖转型为「海龟」投资人。他曾被称作“最年轻的基金管理人”,拥有超过十年的风险投资行业经验,在戈壁创投的十年,他始终如一专注「非主流投资」——于「寒冬」中坚持判断项目的标准,并在旅游等新兴行业寻找机会。戈壁麾下的CSDN、旅行者、数码媒体集团、亿动传媒、途牛旅游、汉柏科技、品果科技(Camera360)等都经历了快速成长,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企业,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课堂金句

1、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

2、如果哪一天觉得,可以用一个标准的方法做投资的时候,可能就是要亏钱的时候。

3、要有时刻迎接无常的心态来抓住一些反常的机会。

4、前几次创业浪潮都是由行业驱动的,这次我认为是由情怀驱动的。

5、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更重要.

以下内容为戈壁创投徐晨老师在MC股权投资学院第8期特训营课堂上讲课精彩内容。徐晨老师的授课特点是他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浅显易懂地讲述背后的道理。

(戈壁创投合伙人 徐晨)

在创投行业有近15年时间,最近在复盘整个VC行业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很多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0年中国的VC行业才开始,我是从2002年进入这个行业,通过这些年在这个行业的观察,我关注到几个点。原来都是企业在推动市场变化,而最近几年很多人是被市场带着走,因为市场发展太快了,我们时刻都在接触新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回到相对基础和核心的东西,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停留在“看到什么现象”,而应该通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这样在行业里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才能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大家“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因为现在我讲的内容、传授的经验,在若干年后可能都是错的,因为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很难做出预测,也很难有标准的答案。

不管是在做企业,还是在做投资,当你在总结经验复盘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你掌握了某个行业的所谓经验,这是最可怕的。如果哪一天觉得,可以用一个标准的方法做投资的时候,可能就是要亏钱的时候。在投资行业,当我们的信息流通以后,如果你不把它叠在场景里,所谓的投资或者投机是没有用的。大家都以同样的方法来做投资的话,其实这时候整个市场的效率就失去了。

在我看来,市场分为几种情况:通常情况、反常情况和无常情况。

我们总说“通常市场情况”,其实市场更多反常规,更多数人的逻辑相反,是无规律变化莫测的。而对于做投资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抓住反常和无常的机会,要有时刻迎接无常的心态来抓住一些反常的机会。

那反常的机会在哪里出现呢?可能恰恰出现在那些自己经历过失败的人身上,因为他经历的是突然发生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是有巨大反常的。

投资和时间的关系

很多人一般不会讲“投资和时间的关系”,大家都在讲“投资和商业模式”、“投资和团队”、“投资和市场”,其实所有的商业逻辑都是一些经济结构的变化形成的。

经济学人智库的一份研究显示,中国GDP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三个层面:第一,是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的扩大;第二是新世代出现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第三是网络购物带来的消费方式的变化。

最近,顺丰和菜鸟网络开撕的事情,这种事情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线上的信息流开始影响线下资产,但当你拥有信息的时候可以反过来挟制线下资产。在这个维度上,更多人关注的是“他知道不知道”,而不是“它怎么样”,就像现在人们不会关注快递质量怎么样,而是会关注快递到哪儿了。

现在消费升级被极力追捧,是因为现在消费的多元化是非常明显的,大家喜欢消费看上去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尤其是那些需要被身份认同和标签化的中产阶层。这种消费,不光停留在广义的消费品上,也包括现在的知识共享等精神消费层面。有种说法是“罗辑思维是在制造焦虑的同时在贩卖焦虑”。这些原因主要不管是普通消费者还是高净值阶级,都是寻求一种身份认同的表现,在这其中焦虑的程度不一定变高,焦虑的维度却变高了。就像有些投资人就是在制造风口的同时从中获利。

在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三不管地带,而现在却成为重度被监管的地带。重点被监管,说明这个行业原来信息是不透明的,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想别人知道,但是现在逐渐透明化了,市场变大了,参与的人也多了。所以,在做投资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市场的风险,而不是一个行业的风险。

08、09 年之前,是美元基金在中国探索商业模式的时期,人民币基金还没有大量出现,但是,时间证明美国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现在大部分美元基金都已退出了中国,即使剩下来的也基本走上了本土化道路。为什么说现在中国股权投资还很火,是因为我们还处在中早期阶段,大浪潮还没有到来,还是一个可以重度参与的市场。

现在是第四次创业热潮,这次跟前几次都不太一样,前几次都是由行业驱动的,这次我认为是由情怀驱动的。很多人进入创投这个行业,并不是看到了某个行业的机会,而是他们认为创业本身就是机会,不是寻找企业持续增长的能力。

创新的维度

从创新维度上来看,创新可以分为三种创新:连续型创新、颠覆型创新和突破型创新。多数时候,对于VC来说,大家都在在抓的是颠覆式创新。现在创业能够满足一些需求,同时满足用户习惯,用便宜的价格、正规的用户门槛,慢慢把一般用户转化成粘性用户。

在一个周期内,我们会选择那种能够连续性做一个业务,并且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的公司。在中国公司中,美团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公司,它是一个迭代能力非常强的公司,做了很多不同的产品线,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是和滴滴这样公司的一个市值,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当你不断地迭代产品,其实每一次它的价值体系都在做迁移。

其次,要看公司是什么类型的公司,是产品驱动型,是技术驱动型,还是市场驱动型。而对于市场型公司来说,肯定是不断按照市场来调整他的策略,但问题是,你会发现他对产品的认知和打造是极度缺乏的。市场往往需要的是销售和流水,但是这些在某种程度并不能代表公司的好坏。

如果你投资的公司更多是贴近市场热点,想通过这样吸引或者拉近用户的话,其实这样会很危险。如果是产品型公司,是通过产品在引导用户行为和用户习惯的话,持续性会比较高。

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更重要

有时候会问大家最近在看什么?大家普遍表示“我们也不知道在看什么”。其实是大家都进入了一个迷茫期,在行业缺少大的缺口或者方向的时候,公司的产品会成为考虑这个标的的一个方向。当资本对某一个热点、某个风口,并没有产生巨大的适应力的时候,公司产品本身对市场推动能力更大。

就像美国密歇根州朱旭银行总裁所说“马匹不会过时,而汽车只是一时的新奇事物”。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必须要了解“时间存在一定的不连续性”,即很多产品在发展到一个点就突然消失掉了。这段时间出现了一波造车热,有一定跟风的成分,也证明了一个现象,当电车取代油车的时候,原来汽车一些重要核心系统,变得都不重要了,大家更多关注所谓的交互系统。

之前做内容的平台,大家都喜欢做能够沉淀,能够累计下来的内容,而现在做内容都喜欢做可以随机应变的内容。所以,随着行业的发展,你可以发现,原来很多好的项目和产品都在发生变化。就拿我们来说吧,我们投了很多公司,2008年投旅游的逻辑和现在投旅游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2008年的时候虽然有携程,但是OTA 还有巨大的市场,当时旅游行业处于一个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投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OTA基本没有了投资的价值。

很多情况下,拉动公司下滑循环的,并不是我们自己。这里有一个思考,就是做投资,重注一个行业赢家没错,但同时要找一下上下游机会对冲风险,防范风险。

当下一个投资决定该不该做,很大程度决定了你能否理解,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以为你理解,一种是你真正理解。

“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更重要”,巴菲特先生如是说。

如果大家想做投资,愿意投一些所谓的从细节不能完全了解的,但是很坚信这件事情是未来方向的话,那就去尝试。

课堂问答

学员:怎么判断某个行业属于上升阶段,有没有什么判断的标准?

徐晨:第一,我们对行业上升阶段的理解,一般是某个行业处于可以被改变、被提升的阶段。如果投资某一个行业的话,不应该看这个行业本身,而是应该看这个行业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这个服务是有效的、是有需求的,需求是不是刚性的。

第二,是看产品和市场的结合度。如果公司有很多产品在行业里的话,某种程度来讲,即使数据非常好,也很可能不是优势。另外,可以看一下行业的指数,可包括行业市场发展数据、其他竞品数据、投资数据等等。

第三,毛利率是不是在一个能够承受的状态。如果毛利率很低的话,建议是可做可不做。没有毛利率的业务是需要拉量的,靠流量生存,会很累。

第四,消费频次能不能被进一步提高。如果消费频次本身就很高的话,能够提升的空间是很小的。

当被投对象同时满足上面两三个条件后,就可以投了。

学员:对未来共享人才,您怎么看?

徐晨:首先,将来你所有的知识体系都会是模块化的,当你需要学某一个技能时,需要相应的技能来支撑,知识或者人才变得标准化了。所以,“人才共享化”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招聘行业现在遇到一个很大的节点,就是公司对需要的人才往往并不能准确描述,在双边非标的情况,就会导致成交率低,用户满意度差,就会离开平台,这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同时招聘行业是一个低毛利的市场,双方交易的意愿都不强,这样市场就做不大。将来知识模块化后,人才共享就需要不断地尝试。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