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秦汉隋唐,可谓是封建中国的鼎盛辉煌之期,国力强盛,文化灿烂,俯瞰四邻,未有不从者,就是到了到了后世也是余音袅袅,令人神往,而时间定格在朱明王朝,也是倔强的喊出: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多么血性而有力的呐喊啊,曾经强大一时,却都因为一个做法而导致了国家的衰败乃至于覆灭,这一点即使在满清也得到了应有的诠释,唯叹深受其害。

大唐到达唐玄宗时期,开创了盛名一时的开元之治,国力强大,成为了当时世界的经济、军事、文化多元化的强国,被四邻所羡慕,可是一个安史之乱,却瞬间将偌大的唐帝国打的分崩离析,凄惨无比。当时节度使设立,用来增强边界的防护,由此导致了中央军的削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同时,唐帝国采用的募兵制导致了地方节度使将领对于军队的强大控制,再加上他们统领的地方大,且拥有铸造货币和官员任免等特权,由此割据的格调已经形成。

在战乱之前,朝廷威信仍然存在,还有中央直属军队,由此一片太平,到了安史之乱后,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因为唐帝国无力剿灭,只能以封赏为名,以节度使的称号,将其分统原安史之乱所占之地,由此可想象其忠贞的程度。形成了卢龙、成德、魏博三镇节度使,他们名义受朝廷节制,实则独立。

安史之乱,朝廷无力征伐,实则就是以地方来消灭地方的一场战乱,在这场战役中,不少地方节度使,拿着朝廷的诏令,肆意的扩张领土和军队,军、政、法三权在手,俨然成为了独立的王国,朝廷中央军削弱,而地方权利大涨,从此朝廷威信尽失,再也无法完全的掌控地方,而节度使也成为了藩镇势力,自此,李唐王朝衰败,乃至到灭亡,一直都伴随着藩镇割据这一毒瘤。

伴随着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明王朝宣告北方半壁江山的覆灭,在同一时间,南明的弘光政权也在不少明朝士大夫和军阀的拥立下成立,南明弘光朝廷为了收拢人心,安抚江北四镇,将他们都大为封赏,加上史可法安排了三道防线,而驻守这三道防线的就是江北四镇,可是驻守防线的钱粮,朝廷没有,所以只能给四镇军政大权,自己想办法去筹集,这样就形成了唐帝国藩镇割据的格调,四镇都自给自足了,谁还给朝廷面子啊,他们都阳奉阴违,实实在在的军阀心理,南明不再是他们誓要守护的地方,他们要的只是权利和荣华富贵罢了。

四镇军队共计40万左右,他们对于争权夺利很是热心,为此和左良玉军产生了利益纠纷,竟然在清军南下之际,内部来了一场火拼,在清军的进一步行动下,除了黄德功抵抗而战死之外,其余的三镇和左良玉军都顺势叛降了,最后黄德功部在其死后也投降了,想想偌大的一个南明,几十万生力军,竟然就这样被吓软了,当真是令人唏嘘,要知道,满清入主中原时期,只是打算偏居一隅罢了,可是结果却是望风而降。

无独有偶,太平天国起义,满清的八旗子弟简直就是不堪一击,朝廷没有可用之兵,无奈之下,启用各地团练,自给自足,而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等无不名震一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太平天国被镇压,而各地也是形成了不少的割据政权,不过在曾国藩裁军之后,李鸿章、左宗棠等一心忠于皇权,这一度导致朝廷的掌控能力不错,虽然如此,可是人心和地方势力却不是很稳定,这一状态尤其表现在革命思想传入之后,辛亥革命前后,不少地方政权就不怎么听从朝廷的调令,特别是表现在南方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反抗易帜的态势,从此就可见一般了。

纵观三朝,无不显示出一个道理,地方上军政法三权分离,方才能够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和一致对外,否则藩镇割据的形成,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无穷尽的祸害和荼毒。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