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几乎曾经三分天下的强盛国家,一个令大宋头痛,辽、金不敢小视的西夏,一个前后历经十帝一百九十余年的王朝,在与蒙古铁骑摧枯拉朽的博弈中,忽然间灰飞烟灭,党项人从此从历史上蒸发消失,泥牛入海无消息,成为千古之谜。

西夏出土的石刻,——我说它是天书,便摆陈在西夏陵园的博物馆里。说他是天书,是因为乍一看就是汉字,似曾相识,可仔细一看,一个字也认不得。字法和写法很像汉字的小篆,不过全都加了一些笔画或者去了一些笔画,加的多去的少,于是笔画比汉字繁得多。书写排列整齐,布局匀称,开张有度,笔画修长,煞是耐看。可是这文字,竟在泯灭的历史中沉寂千年,至到上世纪末才被发现。

“西夏文字”究竟什么样?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和汉字又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公元1038年,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党项民族英雄李元昊建立了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在内的封建王国,自称“大白高国”,因其地处祖国西部,历史上称其为“西夏”,首都为兴庆府,即今天的银川市。李元昊建国后,意思到自己的对手——中原政权有着强大而统一的古文明,这让西夏感到自己软实力弱爆了,于是决心创立自己的文字。在他的倡导下,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了记录党项语言的西夏文字,共六千多字。

西夏文字的创制借鉴了汉字的形制,在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其笔画多在十画左右,撇、捺等斜笔较多,结构均匀,格局周正,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西夏文字创制后被作为“国字”推行,因此在西夏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符牌、钱币、以及译自汉、藏问的佛经等。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的使用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西夏灭亡后,仍由其后人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

西夏文不像日本平假名一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笔划,他们的横竖撇捺(使用最多的是撇)全都使用汉字笔划。但是可能就为争一口气,他们的每个字都特别复杂,甚至故意将“一二三”等简单汉字复杂化。于是有人说这是一种非常失败的发明。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终留下来的,只能是文化。诺亚方舟没有了,阿房宫没有了,党项人的国都一夜之间化为灰烬,而文化留下来了。文化遗存,使我们的遥想和怀念成为可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