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装一部固定电话要两三千元,“大哥大”更是超过万元,但那时幸福的是服务很便宜,理个发才1元,搓个澡才2元。

时光一晃,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装固定电话都开始赠话费了,一千元左右就能够买一部质量尚可的智能手机,但理发却涨到了30元,贵一些的甚至有几百上千的。

除了理发,我们可以发现曾经有钱人家才能买的起的汽车、空调、冰箱的价格却变的越来越便宜,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去听一场音乐会、去听一场讲座的价格却变得越来越高。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经济学理论中,这种现象叫做“鲍莫尔病”。

鲍莫尔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发现了经济中存在的这个问题,于是这种现象就用他的名字命了名。1966年的时候,鲍莫尔与他的同事对从事艺术与文化的组织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这些组织为什么总是财务吃紧。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个简单却震惊经济学界的结论:

艺术工作者其实是与工厂里的工人在同一个劳动力市场内竞争的。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工人的工资水平随之上涨;与此同时,艺术工作者的工资也随之上涨,如果艺术工作者的工资不涨,他们就要辞职跑去工厂做工了。但艺术工作者工资的上涨并未伴随着生产率相应提升。

比如,两百多年演奏一场八分钟的四重奏音乐会需要四位音乐家,今天演奏同样的曲目依然需要同样的时长和同样数量的音乐家,即使时光再往后推50年,这一曲目的演奏时间和人数依然不可能被压缩。所以,可以看出来,音乐家在演奏曲目的生产过程中效率是从未提高的。

那么效率没有提高,演奏家的收入该如何提高呢?答案是,通过提高门票的价格。由此,鲍莫尔将社会分为“进步部门”与“停滞部门”。他认为,进步部门生产率相对快速的增长将导致停滞部门出现相对成本的不断上升。比如,汽车、空调、冰箱等制造业属于进步部门,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制造成本也快速下降;而理发师、音乐家、大学教授等属于停滞部门,其他领域劳动效率的提高,将间接带动停滞部门工资的上涨。

也就是说,凡是服务行业,尤其是那些机器难以进入、手工成分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成本疾病现象。在中国,同样能够感受到成本疾病的存在。比如,近几年中国大中城市出现的天价“月嫂”,就是典型的停滞部门。

那么,究竟该如何治愈成本疾病?

鲍莫尔教授认为,成本病根本无法治愈。或许,在未来 30年,我们的生活质量将持续恶化,因为与生活质量有关的许多服务将会变得更加昂贵,而批量生产的物品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宜。今年,最热的技术名词是“人工智能”。在未来,机器人很可能将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这意味着技术将使进步部门的生产效率继续提高。与此同时,技术还能够改造停滞部门。如果机器人医生、机器人律师、机器人精算师问世,那些原本收入高、属于停滞部门的工作,便会演变成进步部门。

虽然有些停滞部门的工作机器人也可以取代,比如机器人可以画出来栩栩如生的画,机器人可以演奏一场音符100%准确的音乐会。但我想人们在这些方面,人们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买一幅名家的画、去听一场大师的音乐会,因为通过人手中出来的东西更有情感,而情感这个东西是机器学不来的。所以,未来社会的两大特点很有可能是,被科技注入的行业所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很便宜,而要不能被科技注入的行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很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号:同了个道(moneycreates)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