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请你每晚7点至9点之间观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坚持28天。”乍看之下,此题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一位上海天文学家指出,根据天文规律,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都会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约一半时间,月亮要在第二天凌晨甚至一早才升起,又在白天悄悄落下。总之,在每天晚上7点至9点找到月亮的踪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其嘲笑这道闹了笑话的习题,不如反思我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其实,出题人的初衷或许不错,可惜,一个常识漏洞就使其满盘皆输。可见,教育者想要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首先要做的是考问自身。

此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被指不合史实的争议课文,早已为我们敲响警钟。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出现在1886年,但根据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描述,1854年,时年7岁的爱迪生已经能用镜子聚光帮母亲进行阑尾炎手术。作者的动机很明显:为了突出少年爱迪生的聪明,也就顾不上历史事实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指望经不起推敲的故事传递给孩子真善美,无疑是一厢情愿。

教育者必须拥有真诚、严谨的态度。如果孩子真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完成月相图,恐怕只剩熬夜不睡觉一途。显然,出题者本人也没试着去完成该任务,其敷衍可见一斑。

编写教材、试题虽不能保证尽善尽美,但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应是最重要的原则。这样做不仅是对科学与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负责。 文/李勤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