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粗通文墨的人,都知道“飞扬跋扈”这个成语。

不过,大家对这个成语的印象却不好,因为它是一个贬义词。飞扬跋扈,在成语辞典中的意思是意态狂放,不受约束,为所欲为。主要用来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的人。

飞扬,形容词;跋,动词,践踏的意思;扈,名词,地名,方国名,即今天的户县。户县,原称鄠(hù)县,1964年简化为户县。户县虽然是汉初设置的县,但是它的历史却极为悠久,在夏代(前21~前16世纪),户县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的属国。有扈氏国为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所以,飞扬跋扈这个成语里的扈,就是夏的有扈氏国。飞扬跋扈,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尘土)飞扬地践踏有扈氏国。

那么,是谁大张旗鼓,气势汹汹地践踏有扈氏国?为什么要践踏有扈氏国?嗨!想不到吧?气势汹汹打上门来的,竟然是有扈氏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大禹的儿子夏启!那么,夏启为什么要攻打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有扈氏呢?难道是有扈氏和夏启要争夺“天下”?还是有扈氏做了什么对不起夏启的事情?

细究起来,这个有扈氏还真没有与夏启争夺“天下”的意思,也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夏启的事,但他真的反对夏启就“天子”位,而且还为我们秦人的祖先益被“篡位”打抱不平,所以才“惹祸上身”,和夏启打了一年多的仗,最后身死国灭,部族为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原来,在上古尧舜禹时代,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文明时代”,帝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实行的是“选贤与能”的“举荐制”,根据《史记•夏本记》的记载,在帝舜时代,帝舜举荐大禹接替帝位,大禹所建的国家名叫夏,以姒为姓氏。大禹做了天子之后,先举荐皋陶管理政务,把皋陶当做接班人培养。不料,皋陶没干几年,就去世了。皋陶死了以后,大禹又推举益作为接班人,并且把政务交给益去管理。大禹在位十年,临终时,把政权交给了益,益按礼居丧三年之后,循“禅让”之制,要把政权让给禹的儿子启。启避到箕山的南边去居住,表示不肯接受。不过,虽然禹把政权交给了益,但是天下的诸侯们都很欣赏和拥护启,纷纷离开益而去朝拜启,所以,启遂即了天子位。

其实,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夏启是以“逼宫”的形式代益而立,扭转了华夏民族政治文明的走向——那就是由“选贤与能”的“公天下”走向了世袭家传的“父死子继”的“家天下”!从此,中华古国由“选贤与能”、“唯才是举”的民主政治走向了以“吾君帝禹之子”为“为君”标尺的效忠于一家一姓的专制政治的歧途!

如前所述,有扈氏是夏的同姓诸侯,其封国在今陕西省户县境内。有扈氏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大而强盛的氏族部落国,据李民先生的《尚书与古史研究》考证:“扈国的中心地区在今陕西省户县,而最盛时的势力范围已达到今之陕西东部。”有扈氏是夏启的同父异母的兄长,封国之后,他也享受到了裂土封国的物质利益,然而,这位夏启的庶兄仍然很是眷念“天下为公”的“唯贤是能”的原始民主制度——禅让制的。他对“禹独传子”的“化公为私”之举很是不满,大概也有看不惯启那专制暴横的样子,所以,他带头起兵反对不“义”的启。

当然,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启那里。启,这个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任帝王,深深地被来自同宗同姓内部的反叛激怒了!于是,他会集各方国的诸侯,秣兵厉马,驾着战车,杀气腾腾地冲到了有扈氏的方国扈都的南郊甘地,即今天户县境内的甘亭镇。

一瞬间甘地四野旌旗蔽空,人喊马嘶,尘土飞扬,马蹄践踏着有扈氏的国土,兵士们潮水般地向有扈氏的国都涌去……

但是,夏启攻打有扈氏的战斗并不顺利。当有夏氏发兵攻打有扈氏国时,正义在胸的有扈氏一定是带着他的军队冲锋陷阵,浴血而战的。夏启最初接连失利,大败而归,“六卿请复之”,是说夏启的军队首领们不甘心失败,请求再次攻打,而夏启看到有扈氏难以力服,不同意再次攻打,后来靠所谓的“修德励治”,实际上是种阴谋,费了一年多时间,这才打败了有扈氏。

有扈氏为匡扶“公天下”民主政治付出了身死国灭,部族为奴的代价!

从战争性质看,有扈氏是为义而战,启是为一已之私而战。启与有扈氏之战,是以正义伐非义,是非义凌暴了正义,有扈氏的失败,是正义、公理的悲哀;启的胜利,是非义、私利的胜利,“飞扬跋扈”的铁蹄践踏盛开在原始政治之野上的民主之花,专制的铁戟铜刀刈除了摇曳在奴隶制度河岸上的民主之树!(王琪玖)

来源:《各界》2017年第08期 总第287期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