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与衣冠南渡的历史渊源

文/薛小华

“衣冠南渡”是一个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都是因动乱而发生,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唐 "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学界普遍认可的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

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王朝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衣冠南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邑里"篇:“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史通》"邑里"篇记录了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不守故土,相继南逃,汉人百姓、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的史实。后“衣冠南渡”逐渐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之事件,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成为用典故。

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馀万人於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馀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馀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这是发生在中国西晋时代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住在中原的外族人发动。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丞相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在南京设立琅琊郡,其治所在栖霞山附近。现在南京也曾因此被称作“琅琊”,而且持续沿用200年。“衣冠”是文明的意思,中原文明南迁,让南京成为中华文化在最危难之际得以薪火相传之地。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

从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算起,中国古代共出现了九个统一的独立的王朝:秦始皇嬴政之秦朝、汉高祖刘邦之汉朝、晋武帝司马炎之晋朝、隋文帝杨坚之隋朝、唐高祖李渊之唐朝、宋太祖赵匡胤之宋朝、元世祖忽必烈之元朝、明太祖朱元璋之明朝、清太宗皇太极之清朝

西晋尽管短命,但是存续时间内,士族生活是优裕的,礼法束缚是疏松,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尤其是文化上的成就,玄学、竹林七贤、佛教东传,所谓“晋韵”流芳千百世;产生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清谈带来逻辑思辩的发展,以及老庄的自然观,使艺术蓬勃发展。绘画等艺术脱离儒教后走向自由探索,逐渐发展成纯艺术。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陆机等等,都属于那个时代。历史上,两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化中心为建康(现在的南京)和洛阳。

每次去栖霞山,都会耽迷于山林古意,原本仅仅以为是佛学的魅力,今日读到栖霞山与衣冠南渡的历史渊源,以后再去,会有更多的寻觅。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