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一方面是短途出行的便利,另一方面是“单车围城”的困扰,共享单车的矛盾困局日益严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全国最早出台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意见的成都出发,ofo小黄车成都模式能否给出共享单车便利和困扰协调共存的答案,引发了新华社的关注。

8月3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求解“单车围城”,看共享单车治理的”成都经验”》的文章,着重 ”点赞”了ofo成都模式的阶段性成果,新华社记者前往全国最早出台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意见的省会城市成都进行实地深入探访,从成都街头到ofo后台管理部门,再到成都交委、交管、城管等部门,深刻感受到ofo成都模式的阶段性成功。

根据新华社记者给出的一组数据,在成都,小黄车在中心城区平均每天使用8次,活跃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位居前列,每天调度超过3万多台次;三环内坏车从发现到回收平均在20分钟内,是全国首个做到及时发现并反应的城市;报修率仅2%,在全国同类城市最低……

ofo成都模式到底有多成功,居然吸引来新华社的特别关注与点赞? ofo成都模式的成功主要表现为四点:

首先,ofo小黄车为市民提供了全新的出行方式。据了解,自今年3月3日成都市交委、城管委、公安局共同发布《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以来,成都市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千万,日均单车使用频率约为4.5次,城市单车骑行指数已达全国第一;

其次,成都模式下ofo小黄车的运营,大大缓解了当地城市预期拥堵的恶化趋势。ofo通过合理化调度,提高单车运转效率,分散了部分汽车流量,缓解了道路资源占有情况,将大量的出行需求潜力转化为实际单车出行量;

另一方面,ofo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市民就业问题。ofo作为 “黑摩的”的同质化出行方案,直接打压着这一灰色行业的客流量问题,ofo为大量的“黑摩的”司机提供了合法、体面的运维人员工作,身份的转变间接帮助社会消除隐患,为和谐社会做着贡献;

最后,ofo成都模式已经成为政企合作的成功案例。ofo作为国内一家创新企业,倡导共享经济服务社会,在创业初期会遇到多种问题,ofo成都模式通过政企的深入合作,共同治理新经济下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这为日后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阶段性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办法。

显然,ofo成都模式已经初见成效,通过政府方面构建好共享单车的发展定位和顶层设计,企业增强线下运维能力,履行经营主体责任,用户自身文明用车,成为文明骑行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以及交管、城管和单车企业的上下联动,较好解决了“单车围城”问题,这也是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互相包容、开放创新、协同共治的共同成果。

正如阿里研究院院长、新旅游30人论坛创始人之一高红冰指出的,“共享单车目前的种种乱象,应该以平台化的治理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治理。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必须将创新治理纳入其中。”而ofo成都模式就是这种成功的创新式共享单车治理办法,值得新华社甚至全社会的点赞与关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