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阳高县东水头村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话说村里的两户人家,一户姓刘名善,是个木匠,除了种地,农闲时就出去打工挣钱,家境比较富裕。刘善的妻子张氏因患眼疾双目失明,性格内向,忠厚老实,由于眼睛看不见,经常吃亏,她心知肚明却从不计较。另一户姓吴名良,以种地为生,有一次,因贪酒掉进沟渠,把腿摔瘸,劳动受限,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吴良的妻子李氏,虽过了如花似玉的年龄,还是风韵犹存,阿娜多姿。性格开朗,办事精明,从不吃亏。

张氏、李氏一直以姐妹相称,两家常来常往。张氏干不了的活,李氏帮忙来做,做完活张氏总会酬谢,李氏也毫不客气地接受。李氏家缺这缺那就跟张氏借,两家人你帮我衬,相处的非常好。

有一天傍晚,李氏家来了客人,想吃小米粥,碰巧家里没米,李氏便拿着箩子去张氏家借。一进大门就扯着嗓子:“姐姐你可真勤快,少眼没目的,收拾的如此利落,比我这个有眼的还能干。”

张氏听出是李氏来了,忙接话:“原来是妹妹,快进来,现在是做饭时候,你咋过来了,一定是有事吧。”

李氏笑着说:“姐姐真聪明,妹妹家来客人了,想吃小米粥,我来跟姐姐借点米,不知有没有?”

“有,说啥借不借的,我给你挖上一碗,不用还了。”

李氏赶忙说:“姐姐,一碗不够,来了好几个客人,说住两三天才走,这不,我拿了个箩子,你就借给我一箩子,我家有谷子,舂了米就还你。”

张氏迟疑了,她知道李氏这个人借东西高兴还东西难,就怕小米有去无回。可还是经不住李氏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给满满地装了一箩子米。李氏端着小米高兴地说:“谢谢姐姐,姐姐真是个大好人,我很快就会还你的。”说完扭头走了。

半年过去了,不见李氏来串门,更别说还米了,张氏犯嘀咕:莫非真的不还了?毕竟是一箩子的米呀,不行,我的跟她要去。

张氏由儿子领着去了李氏家,李氏透过窗缝看见张氏来了,心里咯噔一下:张氏很少来我家,她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肯定是来要米的。李氏马上提起褂子,拿上钥匙往外走,边锁门边说:“姐姐来的真不巧,我哥家有事让过去,你改天再来,真不好意思。”李氏下了逐客令,张氏只好悻悻而回。

张氏虽然眼睛看不见,心里却明镜似的,知道李氏是故意躲避自己,不想还那箩子米,越想心里越气。少了也就罢了,可那是一箩子的米,能吃好几顿,不行,还得去要。

晚饭后,张氏又让儿子领着去了李氏家,她想:大晚上的,看你还能去哪,还能找啥借口。李氏和丈夫正在吃饭,见张氏来了,先是一愣,接着嘴甜得像喝了蜜似的:“姐姐来了,快上炕喝碗糊糊,吃个山药。”说话间把张氏的儿子抱上了炕。

“我们已经吃过饭了,你赶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张氏说,“我今天来你家是想讨回那箩子米,孩子想吃粥,我家实在是没米了,再说都这么长时间了,你也应该还了。”

李氏的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语气深沉地说:“原来姐姐心眼儿这么小,怕我不还你呀?还找上门来要,我明天就去舂米还给你。”

第二天,李氏真的还米来了,张氏用手摸了摸,满满的一箩子米,高兴地支开布袋让李氏倒进去。送走李氏,张氏再摸布袋,奇怪,咋这么点米?明明是一箩子呀,心里很是迷茫,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三年后,李氏因病去世,去世的第七天,张氏家无缘无故多了一只鸡,张氏让丈夫和儿子出去打听,看看谁家丢了鸡,好还给人家,打听了两天也没人来认领,张氏只好把它养起来。

说也奇怪,这只鸡自从来到张氏家,每天在张氏家门口下一颗鸡蛋,鸡蛋又大又红,下完蛋就不停地叫唤:“咯哒咕,咯哒咕,正箩借,翻箩还……”张氏一家很是纳闷,不解其意。

一天天过去了,鸡蛋越下越多,张氏知道不是自家鸡下的,所以一颗也没有吃,满满的攒了一箩子,她想:如果有人来寻鸡,就把鸡蛋一起还给人家。

这天中午,张氏跟往常一样出来收鸡蛋,迟迟不见鸡过来,就让儿子去找。不一会儿,儿子抱着死鸡过来说:“娘,别等了,鸡不能下蛋了。”张氏摸了摸硬邦邦的鸡说:“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咋就死了呢?”

夜里,张氏做了一个梦,梦见李氏来了,披头散发,面色苍白,愧疚地说:“姐姐,我生前做了亏心事,正箩借了你的米,却是翻箩还的你,欠下了债,阎王爷罚我转生为鸡到你家下蛋来还,希望你能原谅我。”说完飘然离去。

张氏梦醒,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想想三年前李氏还米的事,恍然大悟。

在我们这儿方圆几十里一直流传着这个故事,姥姥讲给妈妈,妈妈讲给我,我又讲给孩子们,一代一代讲下去。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做人一定要厚道,这辈子做了亏心事,下辈子做牛做马也得偿还;这辈子做了好事,下辈子也会得福报。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精彩回顾:亲情树 | 赵金花:浓浓的情 难解的结

【作者简介】:赵金花,女,1967年出生,山西阳高人,农民,2014年开始创作,作品见《山西民政》《大同作家》《大同老年》《塞北文苑》《大同晚报》《杏苑》等。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