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一词,源于两种动物的名称,“犹”和“豫”。古人合二为一,借它们的习性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活动,即迟疑不决,缺少主见,对事难以做决定。

“犹”,《说文解字》曰:“陇西谓犬子为犹”。《尸子》“犹,五尺大犬也。”二者认为“犹”为犬类名称。目前多倾向于认可它为一种猿类动物。《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麂是善于跳跃的一类哺乳动物。)《水经注》称“犹”为“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坐若飞。”可知,“犹”具有攀爬的本能。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指出“犹”具有“性多疑”的性格。

但其实,从“犹”古体字形来看,从犬从酉,而带“酉”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因此,“犹”很可能为当时的社会训练的一种犬类动物。“犹”不管为犬还是猿类,是人们经常见到的,并且在相处中意识到它们天性生疑,一旦发现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即藏起来,观察动静。见平安无事,想出来,却又突然生疑,如此往复,不停地折磨自己。

“豫”,《说文解字》训曰:“象之大者称‘豫’”。胡厚宣先生曾谈到:“殷代气候,不特稍暖,且远较今日为热。”所以,由于远古特殊的气象环境,黄河流域具有大量的象活跃在这一代,不足为怪。因此,现代中原的河南称为“豫”,以及《周易》中的“豫”卦,均和大象有关。古书中记载大舜“象为之耕”,在殷商时期已经训练大象开始作战,象成为了人类生产的工具,但是发现象过于庞大,动作不够灵活,遇事畏首畏脑,没有主意。

殷墟王陵区东南祭祀坑中戴铜铃的幼象

《道德经》曰:“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就是讲,豫这种大象的行动就像冬天涉水过河,战战兢兢;犹猢也十分多疑谨慎,唯恐周围有什么对它不利的事情发生。老子点明了“犹”和“豫”的行为习惯,与现在使用的犹豫意思一致。

青铜象尊,《吕氏春秋》有“周鼎著象”的记载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上古时代,人们往往将客观对象的物与主体意识中的感觉形象联系起来,而“犹豫”一词直接源于动物的习性以呈现人类的某个心理现象,正是反映了人类的直观具体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特点。

清代黄生认为“犹豫”来自于动物,是俗人的见解。殊不知语言原始本身就来自于俗人的简单认识过程中,若无万千千的俗人,又何以谓圣人,何以中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