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第61讲。

公元前666年,晋献公骊戎俘虏回来的美女姬给自己生下了儿子奚齐。献公非常宠爱骊姬和奚齐,决定废掉太子申生

影视作品中晋献公形象

献公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是其中的贤能之士,国人对他们也比较认可。为了提升奚齐的地位,献公直接申生、重耳、夷吾三个人发配了出去。

太子申生被派去看守祖先发迹的地方曲沃,重耳和夷吾被派到了边疆,而献公和奚齐则高高兴兴地住在了新建的都城

公元前662年,晋献公建立二军。献公统帅上军,太子申生统帅下军。上军负责作战,下军负责粮草、车马等“后勤工作”。晋国一口气灭掉了三个小国。

可回国之后,献公没有给太子奖励,只是象征性地给太子在曲沃建了新城,而把好不容易打下来的耿国赐给了大夫赵夙,把魏国赐给了大夫毕万

士蔿看出了献公对太子“明升暗降”的处置。他指出,太子肯定当不了国君了;因为国君把都城分给了太子,这已经是国家的卿士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的地位了,不能再高了;也就是说太子的位子保不住了。

士蔿劝说太子申生效仿吴太伯,舍弃国君之位,让给献公喜欢的儿子奚齐,赶紧逃亡避难,这样才能免祸,还能得到一个“让国”的好名声,有个善终,可惜太子没听。

太子申生

公元前661年,献公让太子申生讨伐东山(今山西昔阳县古城西北25公里皋落镇)的赤狄部落皋落氏。大将里克进谏献公,希望他不要派太子出征。

里克说:“太子负责祭祀宗庙,检查宗庙的祭品和国君早晚的膳食,因此被称为“冢子”。国君要外出,太子就应该留守国都。如果有人代替他留守,太子就跟从国君出行。跟着国君出行叫“抚军”,留守国都叫“监国”,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而且军队的统帅只负责专心谋划;发布号令,是国君与正卿的专职,这不是太子应该做的事情。军队的统帅在于服从将军的命令,太子什么事情都向国君请示,则会显得没有威严;如果独断专行,又会被认为不孝顺。所以国君的继位嫡子不可以统帅军队。现在您让太子为军队统帅是错误的任命,太子也不会有威严,他又怎么打仗呢?”

献公顾左右而言他,说:“我有几个儿子,不知道该立谁当太子。”里克没有回答就退了出来,出来之后赶紧去见太子。太子问:“我会被废掉吧?”

里克安慰太子说:“太子您多努力吧,让您统帅下军,您应该担心的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废掉您呢?况且您担心的是“不孝”,并不担心能不能继承君位。所以您要修身养性,不去苛责别人,就可以免除灾难。”

太子最终还是统率了晋国的军队,献公让他穿上左右异色的偏衣,佩戴上金玦。里克推说自己有病,没有跟着太子一起参加讨伐东山赤狄的战争。

骊姬乱政

献公不顾大臣反对,强行把太子派出去打仗之后,又回来对骊姬说:“我打算废掉太子申生,让奚齐当太子。”骊姬这个人非常会做戏,听完之后马上哭着说:“太子已经立好,诸侯们都已经知道了,而且太子多次统帅军队,百姓都归附他,为什么因为我就废掉嫡长子而立庶子,您一定这样做,我就自杀了。”

骊姬表面上赞扬太子,但暗中安排人去“干脏活”,到处中伤太子,败坏他的名声。可这样又过了三年,献公开的“空头支票”还是没有兑现,骊姬实在等不及了,准备设计陷害太子。

公元前657年,骊姬对太子说:“国君做梦梦到了你的母亲齐姜。你应该去曲沃祭祀他,顺便回来把祭祀用的胙肉带回来,献给你的父亲。”

太子是个孝顺儿子,一听骊姬这么说,赶紧跑到曲沃去祭祀母亲,回国之后,把胙肉奉送给献公。可献公当时正好出去打猎,太子就把肉放在了宫中之后就离开了。

骊姬

其实哪有这么巧,这都是骊姬的安排,只是太子还蒙在鼓里。过了两天,献公打猎回来了,厨师把胙肉献给献公。献公正想享用,可骊姬马上阻止了他,还“非常好心”地劝说献公:“胙肉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应该先让别人尝一尝,看看有没有问题。”

厨师把胙肉倒在地上,地面马上突起,又把胙肉扔了一块喂狗,狗吃了很快就死了;厨师把胙肉给宫内的宦臣吃,宦臣也死了。看到自己的计谋马上就要得逞,骊姬马上就用她“好莱坞影后级”的表演向献公哭诉。

骊姬说:“太子怎么这么残忍呢!连自己的父亲都想杀,为了得到国君的位子,这样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要是对别人,不知道还能做出什么事情?况且您已经年迈了,在世的日子也不多了,太子竟然连这都等不及,还想要杀了您!”

突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估计献公也懵了,肯定当下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太子的人品献公肯定是知道的,这样的事情估计他也接受不了。

骊姬见献公仍在犹豫,接着又说:“太子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我们母子宁愿躲到别国,实在不行就早早自杀,不要白白让我母子俩被他残害。当初您想废掉他,我还反对您;到了今天,我才知道我大错特错了。”

骊姬这段话非常毒,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要想毁掉一个人,首先要对他污名化。利用胙肉下毒,已经成功地让献公对太子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其次,主动示弱,说太子能干出害你的事儿,也能干出害我们母子的事儿,我们俩命苦,很快就要遭到毒手。最后,将太子的污名坐实,说我以前不相信太子,还主动替他求情,现在看来是我看错了。

这样一来,基本上陷害的目的就达到了。可骊姬的话说完之后,献公并没有急于诛杀太子。但太子听到自己被陷害之后,自乱阵脚,赶紧逃到了曲沃的新城,彻底葬送了辩解的机会。

太子不跑还不要紧,一逃跑就坐实了骊姬对自己的诬陷。献公十分震怒,下令杀死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劝太子回去,把骊姬下毒诬陷自己的事儿跟献公讲清楚。

可此时的太子已经无意争取,反而说:“我父亲年纪大了,没有骊姬肯定会睡觉都不安稳、吃饭也没有滋味。假使我说明白了,父亲肯定会对骊姬很生气,自己也会承受不了,这不行。”

解释不行,逃亡总可以吧。可太子说:“带着杀父的罪名逃跑,有哪个国家肯接纳我呢?我还是自杀算了。”十二月戊申日,太子申生便在新城自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觉得太子太傻。其实不然。因为太子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齐桓公是春秋时期崛起的第一位霸主,而晋献公也是一位积极扩张领土、参与争霸的国君。

可以说,晋国跟其他的诸侯国一样,一直都是看齐桓公的脸色办事儿的。太子申生,是齐桓公的外甥。齐国、晋国两国的关系是此消彼长,如果申生逃跑,除了齐国之外的大多数国家,恐怕都要被追杀。

即便是申生逃到了齐国,也是晋国的潜在隐患,按照献公之前的处事风格,肯定也不会放过申生,肯定会动用各种手段,让齐国把申生送回晋国处死。

而且,在春秋时期“不孝”这个罪名,一点儿也不比其他的罪名轻。如果你是王侯将相,“不孝顺”这个罪名就是你一生的“信用污点”,给别人留下讨伐你的口实。在今天看来,太子申生是“愚孝”,但在那个时代,也是真正的无奈。

即使到了秦朝,公子扶苏在被赐死之后,也选择了自杀,就是明显的例子。因为父亲的权威,是没有人能够违抗的。失信于天下,肯定也很难再天下立足。

历史切片,每天聊一点,感谢您的关注,我们明天见。

参考资料:

  1. 《史记·晋世家》

  2.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3. 《左传·闵公元年》

  4. 《左传·僖公四年》

  5. 《左传·僖公五年》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