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请你每晚7点至9点之间观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坚持28天。”这是上海小学一年级暑假作业的一项作业,看上去是否简单又有趣?然而,这道题目却把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工作室高级主管汤海明难住了。原来,根据天文规律,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都会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约一半时间,月亮要到在第二天凌晨甚至一早才升起,又在白天悄悄落下。孩子无法按照题目要求,在晚上7点至9点找到月亮的踪影。“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还需出题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严谨细致。”汤海明呼吁。

表面上看,这道题目具有“创新意味”,出题者的意图也是想摆脱书面作业模式,通过观月活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兴趣。然而,出题者有些想当然了,自己可能并没有观月的体验,也没有去求证科学家,就以为月亮每天出现的时间都差不多,只是形状有变化,于是“信手”出了这道观月题。

给学生布置具有创新意味的题目,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不能拍脑袋和想当然,需要对题目进行科学设计,要论证题目对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培养作用,尤其是布置实践性题目,要综合考虑题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违背科学常识和生活常识,给学生布置作业,只会闹出笑话,还会滋生弄虚作假,教育效果会完全适得其反。

近年来,有的小学、幼儿园老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一看题目,就不是布置给学生的,因为根据孩子的能力,根本就不能完成这些作业。比如,布置孩子回家养蚕,观察蚕的变化,结果是家长到处去采桑叶,城市里没有桑叶,就到网上去购买。如果学校要布置孩子观察蚕宝宝,为何学校不专门设立一个实验室(养殖室),让学生在学校观察呢?学校的设想很好,可是,却不考虑学生能否独立完成,最终,只有把作业任务转移给家长。同样性质的作业,还有让学生养蝌蚪,观察蝌蚪的变化等等。学校为何一直布置这样的题目呢?是因为学校并不在乎是不是由学生完成,而是感觉这样的题目,具有自以为的教育意义,还把学生交上来的明显是家长完成的作业(主要是照片、PPT)作为教学成果。

观月题和以前述这些题,产生的背景是一样的,即“主题先行”,即只要符合教育主题,教育者并不会对每个细节进行推敲。养蚕宝宝的问题是,出题者没有考虑孩子完成这一题目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只是考虑这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观月题的问题是,这不符合科学常识、自然规律,但出题者只考虑让学生观察,而自己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每天月亮的变化情况,也没有想过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敲这道科学意味很浓的题目的科学性。据报道,汤海明建议出题者,在这道题目后,再加一小题:“当你没有在晚上7时到9时的天空中看到月亮,想一想是究竟什么原因?”这是假设出题者知道相关科学常识、自然规律。

“主题先行”教育思路,在我国学校平时教育和考试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被舆论质疑的“假课文”问题,就是编写者主题先行,认为选择的内容符合某个主题,因此不管内容的真实性;学生作文的空话、套话问题,也是长期被应试训练的结果。

对于这道观月题,也有舆论为出题者辩解,不就是一道题吗,其意图总归是好的,有点“瑕疵”不伤大雅。这是不科学的态度,布置给孩子的观月题,某种程度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很显然,这不能以反科学的方式进行。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命题者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题目,有的家长也会让学生“假装”观月,凭想象(比如农历十五月圆),让孩子随意画上月亮的形状交差,这就会助长孩子从小弄虚作假。事实上,观察蚕宝宝、蝌蚪生长的题目,有很多就是家长帮孩子完成的。这给孩子的教育是反教育。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不进行严谨的研究,胡乱编造观察、研究结果。

追求教育创新值得鼓励,但是,创新必须有求真务实、科学专业的态度,具体到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创新,不论是课程改革,还是作业改革,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事务,应该由教师专业委员会,对课程、作业进行论证,来不得急功近利,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