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最近一年多来仔细整理篆刻方面的内容,就想不到自己断断续续已经刻印近40年了。其实,时间很快,40年前第一次拿起刻刀的事儿,仿佛就在昨天。

(轮扁斫轮)

这些天,陆续问到篆刻刀法的朋友特别多,要怎么说呢,在篆刻技法里,唯独刀法是没有办法通过语言一点点描述出来的。这就像《庄子.天道》里斫轮高手轮扁的话: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轮孔宽舒则滑脱不坚固;轮孔紧缩则轮辐滞涩难入。只有不宽舒不紧缩,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很明白,我做多年积累下来的做轮子的经验,使我在做轮子的时候得心应手,但是这种经验,我没有办法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没办法从我这里学习,所以我七十多岁了,还在这里独自做轮的原因就是这些精华的经验是没办法教授的,也没办法留传后人,你现在看的书上的东西,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说白了,真正的篆刻刀法没办法教,只能靠自己练,自己领悟。

但偏偏有许多人想走近路,说,老师你教教我吧,直线如何刻直啊,如此如此……

技艺中实际操作部分的经验无法口耳相传,用文字没办法使这些经验互相传递,篆刻的刀法就是这样,必须是“得之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真正的高手,也就只能是“心中有数”。想把篆刻刀法这件事传递给其他人,是件“明知不可为”的事。但关心刀法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我能做的,是就我个人的经历,说一说:

1、我的瞎刻阶段

最初开始学篆刻,既不知道临摹,也不知道写篆书,就是查字典,铅笔反写到石头上,拿起刀来就刻,不讲究什么刀法,就是把不想要的地方去掉,这个阶段是完全无知的阶段,对于刀法完全盲目,全靠自家瞎刻。甚至如何执刀,是按照毛笔执笔法去执刀,还是按写铅笔钢笔字的执笔法去执刀,完全不讲究,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别扭了就换个执刀方法,以完成镌刻为目标,什么样的风格要怎么去刻,刀法上要怎么讲究,什么样的线条要用如何的刀法去实现,也完全不知道,就是刻完了事。

(执刀)

这个时候的作品是呆板或者是潦草的,因为没有刀法,也当然谈不上刀法上的匀净。呆板是因为还不知道如何用刀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知道如何用刀法传达书法意味。

2、学刀法阶段

后来发现,要把篆刻学好,还是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所谓的理论学习,是学篆刻史,学流派史,学篆刻刀法理论,所谓的实践学习,就是一方面重新学习执刀方法,练习最初的冲切刀法,学习执刀方法,入石角度,刀锋角度,入石深浅,运刀的速度,甚至依照不同的刀刃锋利程度,甚至执刀的高低,又一方面加紧了书法的练习与体会,开始注重刀笔的融合,再紧接着,学习不同的刀法形成的不同刀法表达出不同的刀法语言,再加上不间断地临摹秦汉古印,以体会这些刀法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印面表现。

(刀法)

这个阶段的作品,渐次开始起讫干净,开始有不同的风格特征,而且不仅具体体现刀法上的猛利与平和,开始渐次达成自己的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风格,就表达不同流派印的不同风格可以以不同的刀法来实现,这个阶段相对较为漫长,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出在实践之中,也大都在实践中解决掉了。

某种刀法,在石面达成某种效果,这些效果不管是印中求印,印外求印,不管是要达成什么样的印面效果,都依赖于刀法的熟练,但是这种熟练,还存在于刀法的工匠层次的熟练,还没有达到“刀由心生”的境界,也自然无法用刀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刀笔不分的阶段

这个阶段开始接触吴昌硕的“用力刻,不拘刀法”的理论。其实这不是什么专门的理论,只是陈巨来记述的一句吴昌硕对他说过的一句平常的话,但由此传递出来的刀法理论,远在数年前,临刻浙派名家钱松的一方“蠡舟借观”印时,已有接触,那方印的边款中写道:

篆刻有为切刀,有为冲刀,其法种种予则未得,但以笔事之,当不是门外汉。

(钱松刻“蠡舟借观”及边款)

钱松的理论是,“冲刀、切刀,我不知道,但我的办法就是用刀像用笔一样”,但到了吴昌硕这里,干脆就是“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这句话被我认为是刀法的精髓,由此还专门写了文章,这比钱松的“用刀如用笔”更进一步,即“法由心生”,“刀由心生”。

这个阶段的作品,刀下已渐渐有了思想感情,有了趣味,而不仅仅是有了技巧。

对于初学者的建议,也基本包含在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最初阶段篆刻学习者需要学成规矩,学些刀法,对于刀法概念和刀法所要表达的篆刻美学“词汇”,而掌握了相应的刀法要领之后,也即是在经过大量篆刻实践而对刀法精熟之后,却需要忘记刀法。有朋友问我,那我什么时候刀法精熟呢?我的回答很简单,当你还有这样的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刀法就还没有精熟,接着练,临古人的成熟作品,学习体会书法、提高文化修养。

刀法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是艺术修养,组成部分展开很复杂,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体验生活。二是作者的熟练技法,需要不停地练习,这两个组成部分,要并行,要并重。

(【老李刻堂】之17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