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收藏龙泉窑瓷器,免不了听到一个高频词:开片。

通俗地说,开片就是釉面产生裂纹,分为自然产生及人为的工艺开片。

龙泉窑的开片非常普遍,各种器形,各个窑口、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都有开片现象,而且还有不同的开片形式。很多朋友希望搞明白龙泉窑开片的原因,及不同开片之间,孰优孰劣?龙泉窑瓷器开片好还是不好?正确认识开片性质对判别瓷器新老有何帮助?我们会在文中一一论述。

看开片,是鉴定龙泉窑瓷器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理,对开片的准确把握,应该分窑口来谈,鉴于篇幅、读者层次不同,这里只作笼统性的讲解,偶尔提及窑口,本文会作特别说明。

龙泉窑开片之成因

(1)龙泉窑烧造时间非常长,五代至北宋时期采用石灰釉的状态下,为了突出划刻工艺,施薄釉,由于薄釉伸缩率高、附着力强,开片相对比较少。只有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会产生无规则的开片现象,如下图。

(图1)

到了南宋时期,在龙泉窑经过配方改革后,采用石灰碱釉后,开片现象逐步减少,这是因为石灰碱釉的伸缩度相对石灰釉好,但在温度过高时仍然会产生开片现象。

(图2)

关于开片产生的原因,温度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么,同一个窑口的产品,为何有不同的开片?同一种釉色为何有不同的开片效果呢?

第一种情况的产生与不同时期的产品有关,比如,南宋早期采用的是单次施釉一次烧成的工艺,所以,我们看到的开片效果是单一的、无规则的,大多带有过烧产生的玻璃釉质感的开片,给人感觉比较单薄:

(图3)

其次,在南宋中期后,各个窑头有不同的理念和配方工艺,烧制出来的开片产品自然就不同,如大窑叶坞底的开片产品:

(图4,大窑叶坞底瓷片)

与大窑岙底的开片产品:

(图5,大窑岙底瓷片)

在开片感觉上截然不同,这是由于叶坞底首先汲取了南宋官窑的工艺开片的技术,在纯失透釉的情况下,开出分层立体效果的开片。而岙底这个时候虽然也采用釉素烧的官窑工艺,但釉的配方仍然沿袭旧制,所以开出的片与叶坞底有区别。

(2)通过以上认识,大家会认为龙泉窑的开片大多是由于温度过烧而产生,但事实却不仅仅如此。先来观察过烧引起开片的样本:

(图6)

(图7)

(图8)

可以清楚地看到,黄釉开片的为玻璃釉、粉青为半失透釉,黄釉样本的玻化程度比粉青高得多。由此可见,过烧过度,会产生玻璃式开片。那我们经常提及的炒米黄、鱼籽纹、冰裂纹又是什么环境下产生的呢?

龙泉窑有大量的黄釉产品,但真正的米黄釉带开片产品并不太多,我们知道在稍欠烧的情况下(正烧为1260摄氏度左右),能烧制出粉青产品,但欠烧过度,则会产生多种黄釉开片类型,这是因为胎的瓷化程度不够,过陶化而不及瓷化,收缩率极高,表面釉被牵拉,而造成开片,这个原理正好与过烧产生开片相反。而欠烧温度各有不同所以产生多种类型的黄釉开片:

(图9)

(图10)

(图11)

(图11-1)

(图12)

(图12-1)

通过这组样本胎的瓷化程度高低,可以大致判断出欠烧开片,温度与开片效果的不同原因。

龙泉窑瓷器开片的审美及收藏价值

一件古董瓷器的收藏价值,除了稀缺性和血统高低之外,美不美是一项重要因素。龙泉窑收藏有句俗语:北宋玩工,南宋玩釉!所以,釉色美否与收藏价值有很大关系。

史上记载,在南宋时期,无论官窑民窑,均以追求粉青、失透釉色为上品,明代学者文震亨《长物志》载:哥、官、汝窑以粉青色为上。而开片则只在谈及哥窑和官窑才会提及,所以起初龙泉窑开片釉面并不是当时所追求的。在烧制粉青失透釉为目的的时候,面对龙窑的复杂环境,虽有高超的烧制技术,但成功率仍是天成,我们来观察下面这件窑址过烧产品:

(图13)

(图13-1)

这件南宋高峰期的葫芦执壶在烧制粉青过程中,由于温度偏高,成了梅子青带开片,从南宋审美的含蓄要求,个人认为并不是当时最理想的形式,不太符合南宋文人的清介、孤远、淡泊、典雅的简约审美情趣。跨入二十一世纪,用现在的流行审美入乡随俗的眼光,却是非常不错的开片藏品。再对比另一种开片形式:

(图14)

(图15)

现在行内称细片,古人称细碎纹,我想大多数读者对这类开片,不会认为美,这应该和古人的审美是相同的。明代高濂对开片审美总结为: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以,无论如何,在非欠烧情况下,大片乃至冰裂为开片上品,乱细片为下品:

(图16,高濂所述的冰裂、梅花开片样本)

在南宋中晚期,工匠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不同配方的胎、釉浆经过高温烧制后所产生的不同伸缩率,以期达到所要纹片大致走向、力度、层次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完全颠覆了人为利用温度欠烧或过烧烧出的开片效果,哥窑系由此产生,龙泉窑的一些窑头的工艺性开片开始出现:

(图17,大窑叶坞底白胎花口盘)

个人认为,这类工艺性开片,应为龙泉窑开片之最!

特别提示:从市场现状来看,一些当年残次类产品,被市场作为“开门”而盲目抬高价值。

器物置于龙窑中的位置对釉色及开片类型有决定性的影响,窑位相对差的边角,由于受温不均,一件器物上会产生不同的釉色及开片。只要不损毁,都是可以作为次品销售的。出土器物中有极少量的,有着和窑址中相同的“窑病”,这类产品应该是当年最低档次的销售产品,窑址中残留丢弃的片、残器绝大多数都是烧制失败的产物,这些“次品完整器”绝大多数开片:

(图18-1)

(图18-2)

当日之弃品,却被当今部分人认为开门的标志,时间会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也是一种眼力不逮、缺乏自信的表现。

新观点:从明代以来,无论藏家、玩家、商家均以窑器当重汝、官、哥!这三个窑口的瓷器都以开片著称,只是开片形式不同而已,其中最难分出的开片形式是官窑、哥窑,所以有官、哥不分之说。当下有人提出判别方法,观察瓷片断面,胎釉开片走为官窑,釉胎错位断面则为哥窑。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官窑普遍厚胎,胎釉同步截面上必然的,龙泉烧制的哥窑普遍超薄胎,胎的强度相当差,依着釉的开片错位走势是当然的事。但完整器就没有办法分辨了。

(图19-1,哥窑胎釉结合关系)

古人在没有窑址考古的情况下,提出的官哥不分的釉面开片形式,至今仍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个人认为,汝窑作为首创釉素烧工艺,厚釉条件下的开片模式几乎都差不多,并没有显得力度和鬼斧神工之走向,在哥窑和官窑中只能称得上细纹:

(图20)

(图20-1)

有些甚至是乱细纹的下品。应该说,汝窑在停烧之时,并没有熟练掌握和储备釉面开片技术。这种细纹开片在龙泉窑却比比皆是,所以说龙泉窑在南宋中晚期的工艺性开片,为汝窑完成了未尽之功。

龙泉窑开片与官窑之间的关系

据观察,最早官窑在大窑叶坞底烧造之初,分别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产品,最早期的均为自然开片模式:

(图21)

(图22)

半失透釉,采用官式支钉支烧,黑胎,形为南宋官窑典型形制,带有浓郁的“汝”味。据记载:“宣和年,禁庭(向龙泉窑)制样索取,工益加巧”,徽宗时期龙泉窑已经在朝廷很有地位,并已经开始为朝廷烧制贡瓷,高宗赵构身为皇族岂能不知?个人推测,这是汝窑的工艺结合龙泉胎釉的官窑产物。而后产品的开片则力度有余,走向不逮。

(图23)

在南宋中晚期,终于烧制出成熟的、符合宫廷审美的开片瓷器。而后朝廷在大窑的杉树连、屋后底、乌窑也曾少量烧制开片器物。

(图24,杉树连瓷片)

(图25,南宋屋后底八边洗)

(图26,南宋乌窑敛口碗)

当然,大窑的叶坞底烧制的官窑时间最早、质量最好、时间最长,其中的民窑产品深受官窑影响,配方工艺、装烧工艺为大窑之最,成为大窑的第一品牌窑头。

1964年,耿宝昌先生曾对龙泉溪口窑作过考古发掘,由于当时规模的局限性,发掘报告并不算详细,但他提到了瓦窑垟产品“不排除官烧的可能”!这个提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了。而陈万里、冯先铭等前辈对龙泉窑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大窑,受技术、资金等方面等客观条件制约,考察结果是一个大致性的、概括性的,有所遗漏在所难免。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们的结论仍是学术界对龙泉窑理解的理论基石。随着近年来对溪口瓦窑垟的正式大规模联合考古,揭开了哥窑之谜,这里我们要大致说说溪口瓷器的开片。

龙泉溪口窑受官窑影响特别大,无论瓦窑垟还是周边的古峡坑等等,大多为高温开片釉,溪口开片釉比率远超不开片釉。以瓦窑垟为杰出代表的官哥窑开片,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通过这组图片的比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官哥一家,瓦窑垟是官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赏与考古是有所区别的,一味地寻找窑址中的文字记载不是坏事,但为了文字而文字,未免有刻舟求剑之嫌了。更何况明早开始至明晚期的几乎所有记载哥窑烧制都指向龙泉,这就是事实、就是记载。

围绕溪口瓦窑垟的产品均为南宋中晚期-元中晚期,应该说,这类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是民窑产品,但总摆脱不了官窑、哥窑的影子。

(图31,半失透釉开双层片,是南宋高峰期的典型特征)

发现与纠错:哥窑性质的开片,其实在二宋之际就已经产生,之前是天成而非人为,这与真正的哥窑有本质上的区别。

(图32)

(图33)

此为二宋之际金村窑产品,厚胎薄釉。虽有“浅白纹、百圾碎”的形,却无神,切不可混淆!

另附溪口窑非官哥过烧与欠烧产品样本:

(图34,过烧)

(图35,欠烧)

如何通过开片断新老

(1)龙泉窑器物开片非常普遍,仿品也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仿制,早年的黄釉开细片仿制较多,上当的人也非常多。其表现特征为釉色黄中带青、细片、胎不欠烧,圈足露胎给人致密而坚固的感觉,此类仿品是在釉浆中加入氧化钛之故。

(图36)

(图37)

利用化学呈剂调配黄釉开片仿品则形成奶黄开片效果,其实,在宋元开片瓷器中,并无此类釉色。

(图38)

(2)利用高温使釉玻化程度高,伸缩系数小的原理,冷却法造成开片。此类开片的特点给人感觉釉裂得很“嫩”,仔细观察非常容易辨认:

(图39)

(图40)

(图41)

另外,胎依然给人生硬、致密的感觉。开片类仿品类型不一一类举,总体把握一点:开片“嫩裂”;露胎致密!为绝大多数开片仿品的共同特征。

(注:小梅窑无完整器,仿小梅窑整器均为工艺品)。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