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价越来越高,房地产市场对小微型住宅的需求大增,以香港为例,香港的房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根据香港发展局的数据,过去五年,新落成的住宅中,小于40平方米的房子所占比例从 2012 年的 14.9% 上涨到去年的27%,发展局还预测称今年和明年这个数字将会继续上升到 29.8% 和 43.4%。

而且这些狭窄的房子一点都不便宜,2010 年底至今,香港小于 40 平方米的住宅价格已经翻了一倍,相比之下,160 平方米以上的住宅价格仍然低于 2013 年所达到的最高点。

香港只是一个缩影,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中,这样的情况大同小异。

比如纽约,去年开放了一个微型公寓 Carmel Place ,这栋公寓里的住宅只有 260 到 360 平方英尺(24.15到 33.45 平方米)。

Carmel Place 可以说是纽约政府的一次社会实验,它的面积低于纽约的法律规定的居民住宅至少要有400 平方英尺(37.16 平方米)。

这场社会实验希望探讨,如何解决越来越多人独居的需求和现行房屋制度的矛盾,以及怎样用更小的空间给更多低收入的人群提供居住之处。

Carmel Place 的 55 套房子中,有 32 间是遵循市场价格,租金从 2446 到 3195 美元不等,另外有 14 间则是“廉租房”,每个月租金为 1490 美元,申请人数达到了六万。

香港和纽约的这种微型住宅的趋势,也让许多创业公司发现了商机,一大批致力于打造微型住宅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纷纷成立。

比如无印良品,他们的MUJI 小屋只有9平米,小屋所使用的木材全部为日本本国产木材。外壁采用了日本造船业自古以来使用的“烧杉”手法来增强杉木的强度。

这样一间“紧凑型”小屋售价为 300 万日元(约 19 万元),差不多一平米 2.1 万元。不过如果你真的要买下小屋的话,还得额外支付价值 50 万日元(约 3.2 万元)的设施设备费,以及每月都要支付的 1.5 万日元(约 945 元)物业费。

这样的创业公司特别多,比如爱沙尼亚,一家叫做“ÖÖD”的建筑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仅 20 平方米的迷你居所。

每一所方形的小房子,都在钢结构的基础上建成,最亮眼的部分在于外立面:三面都采用了绝缘的隐私玻璃。从外部看起来,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因为反射而藏身于周边环境,而在屋内,则能对外界的风景一览无遗。

这个居所内部除了一张床,还拥有独立的厨房设施和卫生间。除此以外,地暖、WiFi、电视机以及 Bose 音响系统都是镜屋的一部分。

算上这些内部的定制家居,一间屋子的费用为 33000 欧元,折合人民币 20 多万元。

这些镜屋相当“便携”,它就像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模块化建筑一样,提供预制(pre-fabricate)服务,一间镜屋只需要8 小时即可安装完成。

斯洛伐克的一家创业公司 Ecocapsule,今年开始量产一款蛋壳状的移动小屋。

这间小屋的室内面积大约为 8 平米,内部配置了厨房、卫生间、折叠床、餐桌和橱柜,可以容纳两名成人在其中居住。

这间小屋可以被放到任何允许停放的地方,除了城市,还可以放到沙滩、草原、大峡谷等场所,由此可以拥有不一样的野营体验。

每间小屋都安装了风轮机以及光伏电池,可以通过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发电,而在太阳能和风能均不足的情况下,内置的一块大容量的电池能够继续为小屋供电 4 天。而厨房、冲厕及淋浴系统所需的水,则来自于雨水和露水,它们能顺着球状外壳流入小屋底部的蓄水池中,内置的净水器会在使用者取用前对这些水进行过滤。

这间小屋也可以连接外部的电源进行蓄电,如果刚好停放在湖泊等水源附近,使用者也可以将外部的水源注入小屋的蓄水池内。

现在单件小屋的价格非常是7.9 万欧元,以及 2000 欧元的押金,之后随着更大规模的生产,售价也会降低。

还有富日记之前介绍过的把垃圾箱改造成舒适小屋并生活在里面的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他的创业项目就是“可移动住宅”计划KASITA,在不到20平米的空间里,卧室、书房、卫生室、玻璃制成的阳光房一应俱全,还融入了各种智能设备。

在大城市房价越来越高的今天,这种微型、可移动、智能化、易组装的小房子,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创业方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