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帆船世家,似乎天生就拥有着航海的DNA,他宣称自己不是在航海的途中,就是在准备下次出海的路上,黝黑皮肤、手臂上结实的肌肉,证明他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老船长”,可其实除了航海,他还热衷于另外一件事.......

“帆船迷”杨帆的坚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早在五千年前,靠海生活的福州拥有非常辉煌的航海史,誉有“黄金水道”的闽江上船舶云集,十分热闹。

而如今福州的航海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复当年的情景,土生土长的杨帆正为传承福州航海文化、复兴往日航海盛况做着努力,他的心愿是用福州传统的小舢板举行一场本土帆船比赛。

19世纪末,南台东望,左鼓山,右海关埕洋行区

出生于航海世家,应邀前往法国修复古船

福州曾是中国历史上的造船中心,在汉唐、明清等年代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35岁的杨帆出生于福州的航海世家,外公家从事航运,外婆家是出自福州知名的“矮婆厂造船派”林氏家族。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杨帆从小就接触帆船,如今也从事着与航海相关的事业。

闽江上的疍民

源于福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浓厚的航海文化,杨帆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小时候只要是坐船能到达的地方,我们都不会坐车。”除了爱坐船之外,小时候的杨帆也加入了当地的航模兴趣小组,并参加航模比赛。

那时候,航模和航海都只是他儿时的兴趣爱好,而让他开始考虑把这项爱好当做职业的,缘于那次前往法国修复古船的特殊经历。

6年时间复原“运木船”,心系福州航海文化

2007年,杨帆在一名法国教授的推荐下,应邀前往法国波尔多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修复一批清朝时期的古船模型。在法国期间,他走访了马赛、尼斯等城市,不仅了解了当地的航海历史,在波尔多停留的日子更是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福州。

波尔多曾是法国在大西洋沿岸的造船中心,是连接西非和美洲大陆最近的港口。如今在波尔多,航海文化一直在延续,人与船的关系依旧亲密,每逢周末举家出海度假的帆船很多。

1829年建于波尔多的梅花广场的纪念碑,分别代表商业、航海

在他看来,虽然福州也曾是中国历史上的造船中心,但现在福州的航海文化正逐渐消失,那个“十户九船”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杨帆决定回国后好好钻研,弘扬福建船政文化。因此在2008年,他注册成立了闽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悠远的福建航海史,为复兴、弘扬福州航海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复原的法国海军赫敏号大帆船,停靠波尔多港

2012年,一艘1.75米长、0.35米宽、1.45米高的运木船模型出炉,那是杨帆花了整整6年时间制作出来的。“运木船”是小时候杨帆外婆常提到“大船”,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福州最大的帆船,主要用于远洋贸易或运木头,其独特的船舶设计和优异的航海技术深深吸引杨帆,他一直想复原运木船。

由于运木船的历史悠久,加上现代造船匠对运木船了解十分少,为了最大限度地复原运木船,杨帆向多名老船匠讨教经验,并且为了查阅相关史料走访过美国、法国、希腊、英国、德国等地的博物馆。在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下,他制作出来的船模被国内外多家海事博物馆和船务公司收藏。

杨帆自制的船模

传承航海文化,让家人也爱上帆船

杨帆对航海、帆船的热爱,也感染着他的家庭,杨帆的妻子最初以为他对航海的热爱,源自于父亲小时候带他航海的经历;以为他擅长做船模是因为少年航模队的启蒙以及他个人手工上的灵巧,在往后的日子里,杨帆对业务的专注,对航海的执着,让她对丈夫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还协助杨帆一起制作船模。

为了让妻子、女儿也感受帆船的魅力,他平时会带着他的女儿去码头,和她一起玩水,托起她爬桅杆,教她学OP;他会带妻子、女儿去看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同时自己升起一面小帆摇曳出海。

让航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杨帆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想了解更多杨帆的故事?

本周六御风SEED计划第四期约定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