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古村

高岭古村落位于龙岗南澳七娘山北麓的半山上,现已成为废弃村落,古村落的房屋明显带有西式风格,清一色的灰瓦、白墙,青砖,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丽,房屋间隙零星开有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有的檐下还有灰雕、彩画装饰,主要有牡丹、兰花、麒麟兽、喜鹊等,表示富贵吉祥。因为久无人居,树木、杂草肆意生长,不见石路,反而使得每套房屋之间形成天然屏障,独立开来,更加显得老屋错落有致。

村名来源

高岭古村为大鹏半岛历史价值村落中初始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村落。因村庄建在七娘山的半山腰上,故名高岭村。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因交通不便陆续迁出,在山下新建村落,命名为“高岭新村”,而原来的村落,则被称为“高岭古村”。逢年过节,部分村民还是会回到古村,祭奠先祖,追忆往日生活。

石板坚实的三盛桥,把守村道的旧碉楼,西洋风格的小学校,深圳最早的自来水系统,古风犹存的客家民居,完好朴实的周氏祠堂,构成了400年高岭古村的历史标签。这座藏在南澳七娘山北侧东风岭上的古村落,自1992年整村搬下山之后,已被荒弃20余年。但至今留存的百年古宅与古树,依然在诉说着那个世代相传的山海田园世外桃源的家园梦……

村史溯源

关于高岭村的起源,据说,400年前,一对周姓夫妇为躲避战乱,从福建一路走到南澳,最后选中了在七娘山北侧山腰上这处面海的平地,开荒建屋,种田捕鱼,繁衍子孙。

据周氏族人回忆,这段历史原来村里的周氏族谱里是有着记载的,但这本族谱已遗失。现在保存的族谱是后来一位去了美国的华侨,凭着记忆重写后从美国寄回来的,其中没有记录建村的历史。

高岭古村除了周姓,还有张姓、何姓等村民,多族村民共同推崇儒家思想和反清复明的汉族文化,并分别为古村带来了宗祠文化、客家文化、渔农文化。400年来,许多先民迁徙到南洋、欧美等地,引进先进的西洋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高岭古村。

据老村民介绍,人丁最旺时,村中有上千人,后来陆续到海外谋生,现在只剩下160多人。

上世纪末,搬离古村成为必然。村内没有小商店,生活用品都需下山购买,十分不便。此外,最关键的是教育。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读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有人向山下搬迁。当然,一同带下山的还有那份割舍不掉的感情。

搬迁活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一户村民是90年代方才下山居住。从那以后,古村便成为空村。随着时光流转,村子因为无人居住,很多老屋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了。据统计,高岭原有房屋66栋,2006年统计时尚存较完好的房屋有44栋,今年已剩下30多栋。此外,原来村民搬迁时留下的一些反映民俗文化的生产生活用具等物件也被游人陆续带走,目前已散失殆尽。

高岭古村被绿树所遮掩,不到村口基本看不到村中旧屋,然而在古村的位置却能俯瞰整个新村。如今,只有当地村民可以出入,外来的人都不可以。2004年七娘山封山育林,高岭古村也在封锁范围,但偶尔还是有“驴友”到山上去找寻古村,出于安全和古村保护考虑,政府和原村民还是不希望有人随意上去。

古建遗存

古桥石道

从南澳新大路高岭农庄的路口拐进去,便是当年高岭旧村的进山口。上山进村必经的“三盛桥”仍在,桥下的山涧依然流水潺潺。这座初建于“民国十五年”的石板桥坚固如初,桥头“奕世流芳”的石碑上,当年捐资建桥者的名字依稀可辨。

据说,当年村民上山进村要蹚过这道深深的山涧,那一年山里发大水冲走了经过的一名村民。为保障村民出入平安,早在清末民初漂洋过海出外谋生的村里华侨于是捐资建了此桥。

过了石桥,便是进村唯一的一条青石山道。这条历经几代人才修砌而成的石路,已少有人走,两旁古木葱茏,野草丛生,阳光透过树叶在石板上漏下点点光影,山风习习,光阴仿若在此刻停留。

碉楼

走过那条青石山道,便可发现半山掩藏在老树林下的旧碉楼。碉楼旁一棵长满绿藤的古树横卧,如伸出的一只巨手,拦住来访者。碉堡上虽爬满了青苔,但是墙壁上用于射击的数十小孔仍清晰可见,上前抚着冰凉的碉堡墙壁,恍若能听得到当年曾在此处响起的密集的枪炮声。

据介绍,碉楼修建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日本人入侵,海盗山贼横行,为保护家园,高岭村在村口建起碉楼,四周围起了铁丝网。这里紧临海面,当年常有海盗出没。当年日本侵华时,曾经放火烧掉了附近一个叫做沙林棚的小村庄,火光冲天中,近邻高岭古村却逃过一场浩劫,料和其地理位置有关。碉楼上原来有三门炮,后来不知去向了。

高岭学校

被旧屋围在中间的建筑是高岭学校,希腊多立克柱式风格,它是村中唯一的西式建筑,也是唯一的两层建筑。学校有近100年历史,由香港和美国的华侨捐资建立。

按照村里老规矩,学生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要到山下的东山小学读书。建筑内部分为四个教室,上下各两个,高年级在楼下,低年级在楼上,一层木板将它们隔开,考虑到安全原因,如今已将木板撤走,只剩下粗大的木桩。

蓄水池

除了这所西式学堂,让村里人引以自豪的还有他们修建于1936年的山泉取水系统。高岭可能是深圳最早用上自来水的村落。

关于饮水,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版本的故事。修建自来水管道前,村民们生活用水,需要到村后山腰处的一个积水滩去挑水喝。一次,一位少妇去挑水时,不料丛林中突然冒出一只老虎来,凶猛地扑向柔弱的女子。

亲人的突然离去,让村民们感觉到了巨大的悲痛,但是,那只潜伏在身边随时都可窜出的猛虎,更让全村人胆战心惊。怎么才能安全地取到水,成为村民急需解决的第一难题。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大家商量后决定,需要修建自来水管道,将山泉水直接引到村里。

为了村民安全,爱乡的华侨再次造福,在后山选址建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山泉取水系统:将村后树林里常年流淌着清澈的泉水,经过木炭、细沙等三级过滤,存于蓄水池中,然后用国外进口的铜管将水送进各家各户。如今,过滤池、铜水管等仍在,蓄水池中漂满浮萍。

古屋

村中保存原貌较好的老屋约40栋,大多建于清末民初,保留着原始客家民屋的古朴之风。屋檐灰雕仍在,墙上壁画仍未褪色,昔日老屋主人风花雪月诗情画意的日子,古村崇德尚文的风气依稀可见。

深圳知名出版人、专栏作家南兆旭曾在村中老墙上发现意为“风月无边”的 “虫二”两字,为此撰文感叹:刻在民居上寓意“风月无边”的“虫二”,现在他所知的只有这个中国南海边小村庄独有。深圳原住民早年生活之情调,风气之开放,可见一斑。

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在高岭旧村靠近后山的那一排房子中间,朴素如民居。周氏尊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为祖先,供着爱莲堂的神位,两边写着:宗傅姬妲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周福山说,每到年节祭祖,不少人会回来,祠堂是他们维系宗族情感的一种方式。

站在祠堂门前,看着周围长满各式野花的老屋顶,听着山鸟虫儿的鸣唱,遥想当年,村落面朝大海,背靠青山。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书声琅琅,这山海间的世外桃源,如今成为高岭人梦里诉不尽的乡愁,再也回不来了。

堂是全村风水之地,在祠堂前有片野草丛生的空地,底下有一处泉眼,这地方原来是月池。整村搬下山之后,因没人打理,山上的泥沙随雨水冲下来堆积在这里,月池被掩盖住了,那些疯长的果树林也挡住了堂前的大海。

民俗风物

祭祖

尽管已经搬离古村,但村民祭祖习俗依然保留。古村的周氏祠堂是保存最完整的老房子,大门外张贴的对联色彩如新。山下新村会专门派村民上来清理,而且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祭拜。尽管新村也有祠堂,但大家还是习惯来这里来祭拜。

出嫁

高岭新村,有女子出嫁时,家人会提前预备好一幅长长的红色布匹,将一定数量的钱币缝入布中,然后将布匹缠在新娘腰间,此为“拦腰”,寓意让她将财运带到夫家。

此外,当年的高岭古村曾经有着新娘出嫁时需要将染成红色的米粒在花轿前高高扬起的仪式,斗转星移,现在的高岭年轻人虽然换作了更为便利的小车作为婚嫁交通工具,但同样沿袭了洒大米、跨火堆、抛鸡等先人们在山上古村内保留下来的旧风俗。

野生云雾茶及甜菜

高岭的野生云雾茶和甜菜鲜有人知,因稀贵,成为村民的珍藏。

高岭的后山上生长着野生云雾茶,终年吸收七娘山云雾和山海间的精华,醇香甘和。每年清明前后,一些村民会上山采摘明前的幼芽,制成茶。因产量少,偶有村民出售,价格甚贵。

而更为极品的要算甜茶,村里的屋前屋后,偶会长出一二棵野生甜茶,从枝上摘下叶子放进嘴里,嚼一下先是一丝青涩,之后却是满嘴的甘甜,叶子炒成茶后可是治咽喉疾病的妙药。

综合自晶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等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