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光漆:平遥古城里的流光溢彩

非遗时光

访着古城旧事,尝口老陈醋,吃着名扬天下的平遥牛肉,逛逛习俗小店,买双布鞋和绣花鞋垫,再抱个六合泰枕头和平遥推光漆器回家......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光漆器的整个工艺流程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平遥漆器之所以名贵,就在于“漆”和“艺”。

平遥推光漆器所用的“漆”,是漆树上分泌出来的天然大漆。这种天然大漆不仅具有化工漆所具有的防潮、防腐等功能,还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强酸强碱、手感温润、绿色环保等独特的优点。

传统平遥推光漆器的工艺流程至少有30个细分步骤。包括:熬漆工序、加工木胎和灰胎工序、刮漆工序、髹漆工序、装饰彩绘工序。其中,“堆鼓罩漆”工艺、“描金彩绘”工艺、“镶嵌”工艺、“擦色”工艺是平遥推光漆器最具特色的工艺。

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历程几乎与晋商一脉相承,比如平遥推光漆器史上的一代大师乔泉玉。

乔泉玉生于光绪年间,这位平遥推光漆器大师转行之后,竟然成为了一名“乱世郎中”。直到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中国之后,一代大师乔泉玉才重新出山、重操旧业,于1958年应政府号召在平遥推光漆器厂传艺授徒。正是在乔泉玉大师的悉心调教下,一大批精熟平遥推光漆器的匠师才逐渐成长起来,这其中包括任茂林、薛生金等。以致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发扬的薛生金,成为新一代集大成者。

据说平遥漆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要由二八少女来完成。她们用温润细腻的手掌在上漆表面反复推磨,经过了人与漆器的无数次亲密接触之后,才有一件推光漆器精品的问世。

随意走进一所明清古宅,凡裸露的匾额和木柱皆刷着一层黑漆,正室摆放着有了年头的木箱木柜皆描彩漆,虽然年深日久,依然散发着隐藏不住的光泽与昔日的异彩。

薛生金

生于193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漆艺60多年,从来不用机器来做漆器。大胆创新,把已经失传的平遥堆鼓罩漆工艺研究恢复成功,先后创造了三金三彩、青绿金碧山水、堆鼓彩绘、沥金、沥银、沥螺等工艺。薛生金漆艺工作室位于平遥娃留村,从60年代至90年代共培养了100多名艺徒,他创作设计的屏风和柜类等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圣山行宫图 (薛生金作品)

民间艺术奇葩:平遥推光漆

平遥推光漆器,是用炼制过的大漆髹饰木器家具和精致器皿,经过漆后细磨,磨后再漆,反复数遍,然后用手掌推擦出光泽,再经多种工艺,绘饰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人物故事,工序细致复杂。具有构造精细、漆面光洁、彩绘富丽、防潮防热等特点。

去过平遥的朋友一定都听说过平遥的“三宝”,平遥的漆器、平遥的牛肉和长山药,而见证了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当属三宝之一的平遥漆器,随着晋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过漫长岁月洗礼的平遥漆器如今正在勤劳质朴的平遥人手里发扬光大。

我手里这把梳子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并无特殊之处,但是如果把它与中国四大漆器之一的平遥漆器联系起来,它就不再简单了,因为这把梳子可以说是平遥漆器艺人挑战传统工艺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在永隆号平遥漆器艺术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在富丽堂皇的大小屏风、桌、柜、凳、几、盒、盘、碟、瓶的掩映中,一个个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大小木梳在不经意间,总能吸引游人的视线。

做一把梳子需要多长时间?

一个多月,它有一定的流程,需要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据从事漆器工艺研究40多年的永隆号博物馆馆长张锦介绍,平遥漆器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明清时期,距今历史已超过千年,在中国漆器工艺行业中,平遥漆器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四大名漆之一,在博物馆工艺操作室内,记者看到几位工艺师正在精心地往作品上贴金、描银,平遥漆器在上光时还颇有几分神秘,需要15、6岁少女用反复过滤的细灰粘上麻油用手掌在上漆表面反复推磨,推磨次数越多,效果越佳,据说,这样推出的漆面才会平整如镜,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质地感,推光漆器的精妙之处也就在于此,平遥漆器还有挥台、装饰、堆古、彩绘、三金三彩、玉石镶嵌等工序流程,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要求,经过近百道工艺之后才会有一件精美的成品。

永隆号博物馆馆长张锦:1995、1996年当时就我一家,一年卖不了两万块钱,现在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以后,1998年、1999年、2001年、年年增长,现在基本上一年能卖到一百万到两百万元。

永隆号博物馆经理:让这个产业再发展起来,我们想法一个是多培养人才,在平遥培养一些好的漆器人才,完了就是根据图案的制作,把传统的和现代的图案制作上嫁接一下,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再一个是引进现代的一些机器设备,像一些木工活或者上漆的工序,能替代(手工)的部分,我们尽量用现代的工具去替代,这样能缩短产品周期、增加产量。

目前,整个平遥从事漆器业的人士已达2000多人,制作漆器的个人作坊也发展到十几、二十家,每年平遥漆器的销售收入可达近千万元。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需你关注,推光漆没漆了!

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地处山西中部,包括晋中、太原、阳泉、吕梁所辖19个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计有国家级保护代表项目35项、省级项目87项,涵盖医、体、艺、民俗及节庆活动几大类别,既有与商业文化特色联系紧密的非遗资源,也有极具农耕色彩的文明遗存。

我们一方面要谨防城镇化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次破坏与损伤;另一方面要创新非遗保护理念,要有前瞻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变事中呼吁、事后指责为事前介入,规划先行、学术研究先行、保护工作前置,以推动非遗保护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良性协调发展。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正面临着新的课题亟待破解:一是城镇化建设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乡间村落的拆迁与改造。有的非遗资源是与特定村落、特定人群相联系的,非遗传承需要一个整体生活氛围。一旦原住民群体发生移动或者拆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就会被破坏,非遗资源便会损伤甚至灭绝。

二是城镇化建设对既有自然生态的改变,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存链条,从而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态传承,使之发生质的变异。有些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对原材料有特定的要求,原材料的削减或消失直接影响这些手艺技艺的传承。

三是现代生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工业化生产制作的低成本、大批量对手工技艺产品的冲击;外来文化如西方节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等。农业人口特别是青年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造成非遗传承面临断裂。

如方言及方言文艺的保护与传承。山西群山阻隔,语言分区细密,构成了参差多样的语言生态。山西中区、西区、东南区、北区及南区、东北区六大方言片区继承了汉语的古音古韵,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入声音调及古汉语词汇,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活跃着的晋剧、祁太秧歌、孝义汾阳秧歌等文艺形式,皆以特有的方言为基础衍生演变。它的韵律与旋律直接由当地语言即晋中各地方言的调值调性决定;它唱词的韵脚也大量运用方言押韵。随着电视等现代传媒的普及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强,方言逐渐削弱和萎缩,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口头传说等方言文艺接受也受到影响,面临危机。

平遥推光漆最重要的原料是漆,需要种植特定的漆树,近年来,漆树林大量砍伐,原料难以为继,大部分漆艺不得不采用化工漆,其手工技艺流程及工序和技艺本身发生变异,破坏了推光漆原本的技艺形态。

建议恢复一些手工技艺的生态生存环境,保证推光漆等工艺的原料供应,保存独特工艺工序;推动剪纸、武术等一些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影响力,培养传承人;推动“双语”学习、“双语”交流,在非官方场所传播方言文化,更要加强对方言的抢救性发掘、整理、记录与研究;研究节日的文化内蕴,从文献典籍中挖掘其文化形态,恢复其在日常生活或特定仪式中的一定仪礼程序,复活传统节日。

(闫石)

平遥推光漆器该推化学漆?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漆器之一,它以大漆(天然生漆)为料,用描金彩绘及人工手掌推光的独特工艺著称于世。漆面光洁,映影如镜,有耐潮耐热、耐酸碱、耐老化等特点。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由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平遥县又一个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然而,就是如此让山西省为之骄傲的推光漆器,现在却不知该推向何方?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后继无人以及要艺术还是要商品?是坚守传统还是抛弃传统?等等,成为平遥推光漆器前进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难题。

1958年,平遥推光漆器厂成立后,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发展为专业化生产。但是进入新世纪,平遥推光漆器厂因管理不善、资金缺乏等原因倒闭后,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又由专业化生产回到了原来分散的个体经营。

从品牌来说,平遥推光漆器是一个地域性传统产品,但具体到哪一个漆器店、哪一个商标是正统,却很难定论。在平遥古城街面上,漆器店数不胜数,这些店在被问到漆器工艺品是什么漆制成的时候,都说是“正宗的大漆”,细看商品却各不相同,真假难辨。

同为平遥三绝,人们提起平遥牛肉会想起“冠云”,提起古城墙会想起“平遥古城”,提起漆器店会想起谁呢?即便是“永隆号”、“浑漆斋”等小有名气的漆器店,也都被淹没在纷繁的家庭小作坊的杂牌中了。

从规模上看,平遥县目前约有50家生产推光漆器的网点,多数为小作坊,有约70家推光漆器的销售点。但各商家基本为分散经营,自成一体,比较紊乱,难以形成集团化的规模和竞争力。再加上不少漆器店相互压价、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无序竞争和缺乏科学管理,使得市场发展受阻。

从继承的情况看,50家生产推光漆器的网点中只有薛生金老先生曾开过的漆器店和他徒弟耿保国的“浑漆斋”等几家依然坚持使用传统工艺。其他则多采用合成大漆和化学漆等现代工艺。

传统推光漆器为何推广难?传统推光漆器之所以推广难,主要难在它的独特之处。

首先难在原料 “大漆”上。“大漆”,也称“生漆”或“国漆、土漆”,是漆树上经人工割出来的米黄色漆液,经过提炼,才可使用。“大漆”一是价格高,原来山西省中条山一带产“大漆”,不过数量少,质量也差。民国后,平遥漆店就改用陕西“大漆”了,但是现在一公斤就要120元到130元,漆里还常掺细沙子。二是“大漆”在未干前对人的皮肤有过敏损伤,常见的是中漆后皮肤燥痒难耐,但经过几次中漆后一般就可抵御。三是用“大漆”作画,没有几年工夫是不行的。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得了这份苦。

传统推光漆器推广还难在描金彩绘和人工手掌推光上。平遥传统漆器的表面装饰主要有描金彩绘工艺,其中包括平金开黑、堆鼓罩漆等,描金彩绘所用的颜料银珠、石黄等也很特殊,漆器艺人除了要使用山猫脊背上的鬃毛特制的扁笔外,自己也要有很强的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人工手掌推光通常的做法是,先用细砂纸把漆面打磨光滑,然后用优质椴木烧制的木炭块细细蘸水打磨,再用头发蘸油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特制的细砖灰和麻油推光,漆面要达到光亮如镜的效果。这对技工的要求都很高,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当地,一般出嫁的闺女都要有一套像样的漆器做嫁妆,这在山西省晋中一代曾十分流行,那时的漆器多为立柜、梳妆盒、屏风等。时至今日,平遥推光漆器依然多在制造这些工艺品,而现代人购买家具装饰品追求的是个性,与时代潮流同步,不否认一些人会喜欢传统的复古艺术,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市场主流人群的需要,急需创新。

面对传统推光漆器的独特之处,以及现代工艺进步和人们理念的变化,很多漆器店选择了放弃使用传统“大漆”,转而使用现代合成大漆、腰果漆和化学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说,他曾在城中开过一个漆器店,不过现在已经关门了,虽然关了门,但自己也还一直在用“大漆”和传统方法制作漆器。“平遥城中坚持传统工艺的漆器店只有三家,但销量很好,基本都是提前订货”。对于很多漆器店采用合成大漆、化学漆和腰果漆等制作漆器,他表示,从艺术品的角度看,他并不赞成,但若只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话,可以接受,因为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漆器大都价格不菲,一般游客无法接受。“但是做工一定要精致,那些粗制滥造的、以次充好的,我坚决反对”。他还告诉我们,现在他依然在带徒弟,虽然到现在为止已培养了140多名徒弟,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掌握平遥推光漆器的传统技艺。这些徒弟中虽有为艺术而坚持传统的,比如“浑漆斋”的老板耿保国,但大多还是用现代漆的。

“分散经营有利竞争,但也容易造成无序竞争。总之,无论是为艺术还是为商业,我个人都支持。日本漆器在国际上就很有名,它们就是两条腿走路,大师的作品一般由国家来收购,旅游品则多用化学漆制造,但是有一点,它们都很精致”,薛老接着说:“咱也要两条腿走路”。

平遥永昌漆艺的老板梁文海则同意用现代合成大漆制作漆器。他说,用合成大漆“除了方便外,做出来的工艺品更有光泽、更漂亮、也更便宜,而且还很环保,技术含量也不高,现在的很多年轻工艺师都喜欢用”。“现代的制作方法更有利于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要推陈出新,就要依赖现代科技和工艺。总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观点和看法,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就是了”。

(郭李芳)

全国规模最大的漆艺文化博物馆掌门人

弘 传  师 然

2011年9月19日,全国第一家规模最大的漆艺文化博物馆——平遥推光漆艺文化博物馆、薛派漆艺研展馆在平遥古城揭牌。在锣鼓和鞭炮的喧嚣中,薛生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薛生金,1937年生于平遥县娃留村。他的父亲是平遥老字号漆店“源泰昌”的掌柜,对推光漆器的制作和经营很有研究。在推光漆的耳濡目染中长大,这似乎注定了薛生金与推光漆一生的渊源。1958年,薛生金作为刚刚成立的平遥推光漆器厂的第一批年轻艺人,师从一代漆器大师乔泉玉。他悟性高,勤奋好学,没多久便掌握了推光漆器的全部制作技艺,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1967年,大师驾鹤西行。此时,老人以毕生功力倾囊相授的关门弟子薛生金已有青出于蓝之势。

艺术呼吁责任。薛生金在平遥漆器厂工作了36年,直到工厂破产。工厂最初在古城的一家民宅里,1959年开始在一块废弃的砖窑地重建。每到星期天,薛生金他们就去填坑平地,政府给点钱就盖点房子,就这样干了好几年,总算把工厂建好了,他领着人在厂里种了很多名贵花草。

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信心的年代,更是薛生金创作激情进发、精品迭出的年代。但在2004年,工厂被卖掉了,几十年建起来的厂子在几天之内就被拆掉了。八年后谈起当时的情景,薛生金依然控制不住伤感“眼前的废墟又让我想起了师傅乔泉玉临终时望着我的眼神。我明白,他希望我们能把他的事业继续下去。在政府和漆业同仁的支持下,他成立了“薛生金漆艺工作室”,在研究创作的同时收徒授业,至今已培养漆艺人才百余名。其中,大徒弟梁中秀已经成为继他之后山西省第二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艺术需要创新。薛生金不善言辞,不喜交际,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研究和创作。1964年,他重新研制成功久已失传的堆鼓罩漆工艺,又创造出了堆鼓青绿金碧山水、三金三彩、三色金等新工艺,引进了雕填、玉石镶嵌等工艺,将平遥推光漆器的髹饰技艺由过去的三种增加到20多种。

半个多世纪中,薛生金主持设计了千余幅画稿和千余件传世精品,巨型屏风《关公大帝》由148页组成,总长超过120米,重4550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长屏”。大型八扇屏《山西风光》高24米,宽6米,厚0.2米,重达400公斤,采用红罩漆堆鼓工艺,以红色大漆做底,金箔装饰,周边图案为堆鼓翎毛花卉,背面是毛主席词《沁园春·雪》的堆鼓贴金手迹,画面气势恢弘,充分展示了三晋大地的雄浑壮美。彩绘漆画《百猫戏春图》中,101只形态各异的猫呼之欲出,大型描金彩绘《百美图》巾,101位唐代仕女个个风姿绰约,飘然欲仙。薛生金的每一件作品都寄托了一代艺术大师对历史经典、民间传说、天地精灵和山川大河的独特理解,其艺术感染力令人震撼。他的作品几乎获得了国内工艺美术界的全部大奖,被各大艺术机构争相收藏。

艺术渴求良知。薛生金的作品价格很贵,一些巨制可谓价值连城。他的名气更大.收藏者常以淘得一件薛大师的真品引为自豪,同行则以得到过他的指点为荣。他想挣钱易如反掌,但他每年创作的作品不超过十件,每件作品都要精雕细琢。“少则需要几个月,多则需要一年甚至几年,还要带徒弟,收集整理史料。再说,艺术创作需要积累,不可能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薛生金说。

他生活俭朴,生性恬淡,于名于利更是毫不计较,唯有对传统的坚守是溶入血脉的坚定信念。现在,平遥的漆树已经绝迹,陕西的漆树也逐年减少,大漆的价格越来越高。除了一些定制的大作品,他的工作室也做首饰盒、小摆件等在市场销售。对于合成漆和大漆,一般顾客是无法分辨的。即便如此,他依然郑重宣布薛生金工作室只使用天然大漆。

对于平遥推光漆艺,薛生金是继乔泉玉之后的一面旗帜。他连续四次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第一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行业唯一一位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他还是中国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漆文化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西漆器行业协会会长。

对于这些,薛生金并不看重,他甚至说不清自己获得了哪些奖,担任了哪些荣誉职务。他很忙每年除坚持创作外,还要用大量时间带徒弟,收集整理平遥推光漆器制作技艺资料,建立作品档案,为成立中国漆器艺术馆做准备。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如愿。在平遥漆艺文化博物馆,常年展出薛生金及其弟子梁中秀、郝大忠等人的139件作品。“这些是留给后人的”。薛生金说。

平遥漆艺泰斗乔泉玉

在平遥漆器史上功绩最突出、影响最大的,当数光绪末期、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漆艺宗师乔泉玉了。乔泉玉先生,他不仅髹饰技艺精湛,且知识渊博,待人诚信,教徒授艺诲人不倦,可谓德艺双馨,高风亮节。乔老对平遥漆艺的重大贡献在于完善了平遥擦色工艺向彩绘工艺过渡的彻底转换,把平遥髹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平遥推光漆艺事业的复苏、繁荣和人才辈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乔泉玉,名生瑞,字泉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平遥县乔家山村的一个贫寒农家。他只上过两年私塾冬学,酷爱读书绘画,上山砍柴、割猪草的时候也是手不离卷,画不离纸。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4岁的乔泉玉经邻友举荐,进入平遥城内东大街的“公仁泰”漆器铺当学徒,正式拜“公仁泰”掌柜安拨奎为师,学习漆艺。

当时的“公仁泰”漆铺,在同行业中名气还不算大,制作的漆器制品档次也不算上乘,曾被同行戏称为“纸活铺”,可见其漆艺之拙。乔老进铺当学徒后痴情学艺,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继承、提高传统推光漆的技艺上。他勤朴善学,悉心钻研,庙宇寺观、古迹、古壁画、戏曲表演是他创作的素材。当时平遥其他漆业作坊的画作也是乔老观摩、临画的对象。青年时代的乔老好学、勤学的苦钻精神众人皆知,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夸奖“‘公仁泰’有个勤奋好学、富有才华的好后生”。

乔老学徒三年,艺高一筹;苦练三载,画作等身。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学徒期满后,他已经是一个漆活全能、漆画精美的“小名家”了。他不仅全面掌握了平遥漆器的传统工艺,还能熟练地修葺古漆器,诸如螺钿、雕漆类艺术品。出师后,乔泉玉没有离开“公仁泰”,而是以更敬业的姿态,如饥似渴地进行漆艺探索,开始了继承、革新漆画操作技艺的实践。他大胆减少了过去传统技艺的胚油擦色,改擦为熟漆调色装色。过去平遥彩绘漆器上的脸色、手色、肤色,画面上的白色、蓝色、绿色,俱都是擦色,天长日久,受屋内烟熏气蚀后,漆器制品的脸部、手部和白色等大都氧化成黑灰色,虽然色彩老辣,但色泽不艳丽,耐磨性差。乔老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自悟出一套独特的熟漆调石色装色工艺,使色彩不但显得更滋润浑厚,而且经久耐磨,操作也简化许多。平遥推光漆器的彩绘色彩,在乔泉玉的创新中焕然一新了。

观乔老的漆画制品,从色彩上少了擦色多了漆色。漆色丰润,阴阳过渡更加细腻,漆面光洁;从勾线看,他吸取唐宋工笔重彩技法,线条流畅,顿挫分明;从构图上,聚国画构图之长,取形取势,胸有成竹,信手勾勒,一气呵成,恰到好处;从题材上,历史人物,仙侣神踪,天阙皇宫,虫鸟花石,广泛丰富。可以说乔老是开创“功夫在漆外”的从艺实践并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其旺盛的创作力,不仅仅体现在漆艺上,同时他还是一位熟读古典名著、诗词匠而雅的“老学究”。长期的文化积累,对《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刀马故事,《红楼梦》《西厢记》《聊斋志异》等淑女人物皆能娓娓道来;一幅作品寥寥数人却主体突出,帝王臣子的威严正襟,武将的阳刚勇猛,仕女的娇柔含情,神仙的脱俗飘逸,书生的文质彬彬……表现的神韵情致使人回味无穷。古典诗词、名家歌赋,他能熟练吟诵;舞台戏曲、壁画雕塑,他能解析优长,临摹涉猎。丰厚的积淀,开阔了漆艺大师的髹饰视野;艺术之网,成就了他漆坛泰斗的艺术地位。

1917年,山西省工艺局成立。同年,平遥城内漆工乔泉玉、任茂林等六人合资开设“合成铺”漆器坊,从事漆器生产,生产出的漆器质地优良,风格独特,大部分产品远销日本、法国等地。

1922年,乔老在本县东大街独立开设了“富诚泰”漆器铺,开始了他既是销售掌柜又是技师的新的人生之路。大批“富诚泰”漆器制品独特上乘,因此受到各个阶层人们的青睐。乔老的描金彩绘工艺,以及修补雕漆,螺钿镶嵌等古漆器,技艺出众远近闻名,古董商慕名纷纷订货,产品远销法、俄、日、美等国。更有当时正太铁路的法国总办巴纳特,每年都要专程到平遥订购“富诚泰”生产的推光漆器,出口到西欧。乔老的名声也与平遥漆器一起漂洋过海,一时被传为漆坛佳话。

乔泉玉在从事学徒期间,靠自己过人的本领给商人修理旧漆器,社会上说只有他才能修好那些明代和清初的漆器,除金漆产品外,他还能修理螺钿、雕漆等省外的艺术品,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维修旧漆器的艺人。维修旧漆器家具时需要多种漆器技法,又需要了解各种漆器知识,为此他还通过悉心研究旧漆器,取得丰富经验,并进行创新,在漆器技艺中减少了擦色,增加了漆色,并且吸取南方玻璃画的特点和唐宋工笔重彩之精华,还从古壁画中领悟艺术真谛,与壁画比较研究,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推光漆器的绘画技艺之中,创新了推光漆器绘画技艺。他在绘制画面时,画稿往往皆藏于腹中,信手拈来。题材多为三国、列国、封神演义等作品中的刀马人物和《红楼梦》、《西厢记》、《聊斋》等古典故事。所画人物身所盘桓,同所绸缪,心所吐纳,形态各异,笔法不同,勾线均匀,工整细腻,以色润貌,怡然自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平遥漆器发展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在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承下创,全面总结、继承了山西漆器传统技艺,其作品远销南洋、欧洲诸国。乔泉玉在吸取前人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平遥地方特色的“乔派”风格。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平遥传统漆器技艺,为平遥漆器艺术耸起一座新的艺术高峰,成为平遥漆器发展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乔老还能用漆写出一手蝇头小楷,工整、严谨、扎实的功底令人赞叹。他一生作品颇多,尤擅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刀马人物的创作。画稿一气呵成,无需涂改。他虽然只上过两年私塾冬学,但记忆力惊人,对古典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烂熟于心。构图奇巧,人物造型独特,形态各异,线条流畅,彩绘细腻工整,形成了人们公认的“乔派”艺术风格。1925年至1935年之间,是乔老漆艺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平遥漆器不仅进入豪门朱户,而且还扎根到寻常百姓家中。在山西,特别是晋中,平遥推光漆器十分畅销,几乎每个平民百姓家庭都摆有一两套平遥漆器家具。尤其有女出阁,陪嫁漆器制品成为一时风尚。这个时期,乔老的作品自是供不应求,成为闻名三晋漆业的名人。

1937年,日军侵华时期,乔老开设的“富诚泰”漆器铺在战乱中被迫关闭。曾一度在平遥邢村一带做过“乱世郎中”,悬壶济世,以谋生糊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乔老为生计在平遥县车马輓具社当了一名漆工。1958年平遥县政府、县工商联遵照中央政府“振兴中华工艺美术事业”的指示,组建了“平遥工艺品推光漆合作工厂”,后改为“平遥推光漆厂”。70岁高龄的乔泉玉受聘进厂,倾心传艺、带徒,为平遥推光漆器的复苏、振兴竭力劳作。乔老迎来了漆艺的春天,此时的他犹如枯木逢春,如鱼得水,倾心传艺。

乔泉玉大师堪称平遥漆界泰斗,不仅漆艺精湛,而且生性敦厚,言谈风趣,待人诚恳,教徒授艺,诲人不倦,可谓德艺双馨,高风亮节。1967年7月11日,乔老因患中风症不幸逝世,享年78岁。乔泉玉大师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一生痴情钟爱的平遥漆器事业!为平遥漆艺的承前启后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太白醉酒吓蛮书》作品中,乔老以漆黑光亮的自然之美作背景,运用描金彩绘的细腻功力和匠心独具的氛围营造,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李太白的洒脱飘逸,高力士、杨国忠愧羞无奈的艺术形象。这幅传世佳品,既是一幅笔力流畅的美术作品,又是一件儒雅鲜活的漆艺珍品。

乔泉玉大师不仅对漆器工艺有着很深的造诣,而且颇具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力,他能娓娓道来《三国演义》等名著的人物故事,在漆器作品中此类题材屡见不鲜。对传统的戏剧艺术,乔老也涉猎颇丰。《蝴蝶杯》中《游龟山》四页小桌屏,既表现了主人公田玉川路见不平、仗义惩恶的义举;又用描金彩绘的画面、流畅自如的勾线、情景交融的氛围,塑造了田玉川的英武、渔家女的秀美、卢公子的横蛮,堪称难得的漆艺杰作。

平遥推光漆情结

康清香

一坛陈年老酒,遇上良辰吉时开封后,会醇香飘荡,醉人心神,令人回味良久……

走进唐都推光漆艺苑,仿佛进入漆器艺术殿堂!

满眼青绿山水,满眼金碧辉煌!九龙金灿灿,百猫戏春欢;首饰盒上新娘羞启盖头,大衣柜上螺钿彩绘耀人眼目;洛神图竭尽遐思,仕女美醉人情怀;万山红遍中巍巍长城蜿蜒绵亘,一幅画布上“猫蝶牡丹”构思甚巧……而这一切皆属于三个字:推光漆!

而“推光漆”三字入怀,便开启了昔年的一坛陈酿,香味弥漫中容我慢慢道一道往事。

二十九年前,当婚嫁提上了日程时,置买嫁妆便成了一件挂心的事情。喜欢音乐的我很喜欢拉手风琴,虽没学习过,但能虽显生涩却也能成调地来一些简单的曲子,便把手风琴作为首选。当时的物质还比较匮乏,一时买不到合适的,便临时从别处借了一架充数,后来买了新的才还了人家。第二件嫁妆考虑的是一个梳妆台。当时的推光漆厂生产的产品里就有梳妆台,而且厂里有认识的人,于是和五姐直奔西门外的推光漆厂。那时的推光漆厂虽还在经营,但从门面上看上去已显出破旧来。从近日的参观中得知推光漆的漆器工艺十分精湛,像描金彩绘,包括了平金开黑、堆鼓罩漆、擦色、彩绘勾金、镶嵌等,再加上什么青绿山水,金碧山水,三金三彩、沥金、沥银、沥螺等等,是相当讲究的,但当时哪里顾得研究这些,进厂后在熟人的带领下直奔主题,看中了一个中间是一面椭圆镜子、底座是一个抽屉两个开门小柜的棕红色梳妆台,椭圆镜框上描画了金色的花纹,算不上富丽堂皇,但也很显喜气。新新的梳妆台,明亮的梳妆镜,结婚前的喜悦心境,融合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人生的旅途上伴随了一程又一程,而推光漆三个字就此刻在了记忆深处……

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后,出外采风成为常态。近日随诸文友走进唐都漆器艺苑进行采风,面对琳琅满目的漆器精品,面对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的中国四大漆器之一的“推光漆”,昔日的情结在这里尽情释放。今日的唐都漆器艺苑与二十多年前的推光漆厂已不可同日而语,展厅里,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的高档屏风、挂屏、大小衣柜、角柜、陈列柜、首饰匣等尽显风姿,令人惊叹其精美绝伦!坐在唐都会议室,观看有关唐都漆器产品介绍的视频,更增进了对推光漆的深入了解。在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把漆器列为首,可见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2006年推光漆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的推光漆器工艺的文化价值,推光漆漆器艺术已成为壮美山河、弘扬人文道德的精美载体。当我们行走在车间里,看工艺师们挥毫画图,看工人们刷漆、打磨,深感劳动之艰辛。据介绍,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擦拭毕,再用手反复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进行刷漆,多则刷七遍,少则刷六遍,其后的推擦就更细致了。先用粗水砂纸推,再用细水砂纸推,用棉布推,丝绢报,卷起一缕人发推,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复推。凭眼力,凭心细,凭感觉,凭次数,推得漆面生辉,光洁照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创作!听来令人心生敬佩!

看着展厅里漆光照人的各种箱柜,回想当年与此相比显得寒酸十分的梳妆台,感慨今非昔比!时代前进了,人们生活富裕了,而与时俱进的推光漆器成了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载体,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继续着它的使用价值,而且随着旅游人群的购买,更使漆器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显现出来。看着那些漂亮的镶嵌了螺钿的高档梳妆台,我私下为女儿许了一个愿:等你结婚时,妈给你买一件当嫁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