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是大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的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曾在此秘密活动,文人、学者、艺术家曾在此孕育他们的作品。

旧时的石库门里还曾开设有工厂、银行、旅馆、货栈、报社、学校等,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回忆。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老上海的石库门,张曼玉的旗袍,与梁朝伟的抑郁神情串在一起,铺展成一部唯美的怀旧电影,一个值得回味的爱情故事。

对老人们来说,石库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建筑或住所,那日益积累的家常片段和邻里之间几十年不变的默契,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上海的老式石库门里弄,洋溢着这个城市最本质最淳朴的气息。石库门也随着光阴的积累而逐渐酝酿成一种独特的老上海文化。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上海人的生活百态和岁月变迁。

《上海的记忆》纪录片里出现过很多次老上海的石库门。反反复复咀嚼的不是外滩,不是黄浦江,而是一个小小的门,上海人就在进门出门中变了模样,长成自己想象中的大人。

现在的小资们喜欢石库门,因为透过石库门,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绵长的氤氲气息,那是属于上海的特质;老外们欣赏石库门,因为石库门里有他们未曾体会过的新鲜触觉,这是另一种摩登;

海外华侨寻觅石库门,每看到那一片片青色的砖木墙壁和拱形大门,就能勾起许多往日怀想;大款们选择石库门,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社会地位,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

于是便有了新天地,有了‘阿拉上海街’,有了一个名叫‘1930’的酒吧……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上海的时尚就是怀旧,而怀旧的经典是石库门弄堂。

让人们印象最深的石库门应该就是重庆路高架下那个万宜坊。

1930年中国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迁居至此,1936年搬离。在这期间他创办了诸如《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等影响了上海一代人的周刊。

还有一些名人也曾在这万宜坊居住过。从弄堂口的裁缝小店到卖小食的糕点作坊,无不透漏着它小资海派的风格。

完全就是一幅平平静静的过日子的味道。在很多建筑拆迁的情况下,它依然在高架下稳稳的守护着。

石库门,在被赋予了各种文化涵义和时尚韵味之后,显出了从所未有过的光辉。这个最富特征的,曾经最底层的生存空间,如今却与摩登和时尚相遇,抒写出另一种精致和优雅。

作者 | 几多深与浅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