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悉尼

这几天,一篇名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热文刷爆朋友圈,引起共鸣。

北京,汇聚着来自全中国各地四面八方的人们,有人为梦想而来、有人为权欲拼死一搏、有人为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奋斗,每一个带着北京梦的人在那里沉醉、挣扎、迷离、又恋恋不舍。

对于这篇热文,其实在澳洲的我们也很有感触,毕竟在“回国还是留下”这2个选项之间,我相信每一位移民都曾考虑过是“留在悉尼,还是回到北上广”这个问题。

其实,如果说北京令人痴醉,那么悉尼,或许更令人踏实一些。想要的不同,自然选择不同。

写在前面:国外不是天堂

需要写在前面的是,国外并非天堂。

有时候,我们写一些文章,阐述国外的生活和福利,在留言里就会看到这样的留言:“国外好像天堂。”

抑或是我们写一些新闻,是国人在国外遭受歧视,那么评论就会收到这样的留言:“再也别把国外说的跟天堂似的,骗国内的人过去,去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面对这样的留言,我们也比较苦恼。

如果一定要做个比喻,我觉得澳洲更像是一个室外花园,相对环境优良,但仍需承受风吹雨打;偶尔遇到歧视就如同花园里不受待见的花草被本身素质低下的人折断或践踏,但大部分时候只要努力向着阳光,就可以踏实绽放。

悉尼:有风景的生活

选择在悉尼,就是选择了一种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生活。但从另一方面,也等于跟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夜生活丰富多彩的日子说再见了。

抵达:迎接我的是阳光和不安

刚到悉尼的时候,

走出机场阳光很好,

微风冷冽清新,

天空自在宽广,

带着满腔的雀跃期待,

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

我知道来到这座城市,

迎接我的是万里无云和阳光,

也有对环境一无所知的恐慌和不安。

所以,从我下飞机开始,

我知道,在悉尼我要努力认识全新的文化。

留学:是享受校园、也是熬到后半夜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日晷和玻璃楼,

从清晨到傍晚都有不同的景色;

悉尼科技大学的金刚狼楼和丑楼,

个个风格独特别具一格,

麦考瑞大学的拥抱图书馆和小河,

处处都是一步一景创意十足;

悉尼大学的哈利波特楼和蓝花楹,

是我们脑海里校园最美的样子;

可我也知道,

在享受美丽校园的同时,

我也等于接受了,

更为严格的学术要求,

与图书馆和24小时自习室日夜为伴的生活。

所以,在校园里,我知道,

我得努力认真,才能顺利毕业。

生活:有优雅、有破旧

马丁广场每天定时响起的钟声,

陪伴着上班族匆匆来去的步伐;

悉尼塔上一览无余的城市风光,

曾经让我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QVB里古典雅致的楼道和商铺,

在悠扬琴声里让人停不下脚步。

但我也发现,悉尼除了继承了伦敦的优雅,

也暴露着历史短、建设慢的缺陷。

那些窄小的路面和咣咣当当破旧的火车,

成为我每天无法避免的交通工具。

所以,我发现在悉尼努力的日子,

也包括耐心等待咣咣当当火车的日子。

移民:舍不得的海滩、考不出的雅思、PET

天气正好的话,

换上最舒适的运动鞋,

背着装满水和零食的包,

还有一台相机一个你,

从南到北,

以Coogee沙滩为起点,

一路起起伏伏走走停停

想要留在澳洲,留在悉尼,

大多是已经习惯了周末去海边的生活。

但想要留下,也不是说说就可以,

想要拿到永久居住签证,就好像拿北京户口一样困难。

那些日日夜夜刷雅思题库的日子,

那些一遍又一遍对着电脑说PET口语话题的夜晚,

都是我们为了拿PR所经历的煎熬磨难。

所以,决定留在悉尼的时候,

我知道,我必须努力考出7分。

居住:设施很好,贷款好苦

决定在悉尼定居的那一刻,

就知道自己该买一个家了。

兜兜转转走了好多个区,都很喜欢。

这里的楼盘大多都有门禁,安全。

楼下配着BBQ的设施和儿童乐园,方便。

楼房地下还有健身房和游泳池,

这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只是活着,还有生活。

可当我真的买下心仪的房子后,

我也无疑成为了房奴。

每月固定的日子,还着固定的贷款,

虽然没有北京那么夸张,

但也依旧辛苦。

政策缩紧,银行不断上调利率,

每一次都让我的心脏咯噔咯噔的跳。

所以,每一次银行自动扣钱的日子,

我都知道,在悉尼我也得努力生活。

驾驶:买的起车,停不起车

从来澳洲,就被身边的人告知,

在澳洲买车相对便宜。

无论是2手车,还是新车,

总可以比国内少花一些钱,买到更好的。

可是买了车以后才发现,

在悉尼买车是不算贵的,

可是停车那是真贵啊!

City停车一天竟可以高达

77澳元(接近400人民币)!

买得起车,却停不起车。

所以,每一次停车我都知道,

努力,才能享受在悉尼的生活。

人情:有温暖、有歧视

来悉尼以后,总是听到悉尼人这样介绍自己

“我们包容性很强,我们享受多元文化”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谁有困难,

悉尼人总是乐于援助。

我们会经历众人推火车的温暖瞬间,

也会目睹鲜花铺满马丁广场的场面。

悉尼是个有人情的城市,这点不曾质疑。

但我们顶着亚裔的面孔,

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愤怒和无力。

歧视,确实存在。

那些写满侮辱词汇的海报,

那些指着我们鼻子谩骂,

要我们“滚回中国”的老太,

都曾让我们质疑,

为何要背井离乡,在异国定居。

但沉淀之后,我们也知道,

离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唯有努力在悉尼立足,

才能让那些领着福利金的歧视者闭嘴。

孩子:红烧肉不如牛角包

在国外,养孩子确实没有国内那么难。

政府确实会有一些奶粉钱这样的小福利。

孩子看病也是畅通无阻,

不用过于担心自己是否有人脉和足够的资金。

孩子的课本上,也是图片多于文字,

考试前老师还会给孩子们写信说:

“无论你们考多少分,你都是独一无二最棒的。”

可是 ,华人的孩子也让华人家长着急。

小学1、2年纪需要家长给带午饭,

明明做了好吃的红烧肉,

可孩子却不肯带作午饭。

红烧肉这种美食,西人家庭是吃不到的。

在学校,西人的孩子会嘲笑华人孩子的红烧肉,

“味道怪,一股骚味。”

而为了孩子不被校园语言暴力所侵害,

就算是半夜11点,我也要为他的明天午餐,

买好牛角面包、和酸奶。

每当这个时候,我知道在悉尼,

我一个人的努力可能还无法改变这些,

也许唯有时间,和不断强大的华人团体,

才能慢慢改变下一代对自我认知的倾向。

写在最后

选择出国的华人,并非像《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里写那样,“是追梦成功的人出了国”。无论是选择悉尼还是北京,我们都是认真努力的从0开始构建自己的人生。从来都不存在“假装”生活这件事,因为没有一处地方是天堂,有喜欢的地方就有需要克服的困难。在澳120万华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认真的生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