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这样评价过自己的孩子:他很懒的,平常自己的事情都是我帮着做;或者,他太好动了,学习老是不专心。有没有经常对着孩子大吼,“你胆子怎么这么小,有什么好怕的”,“跟你讲过多少遍,快一点,做什么事都这么拖拖拉拉”,“女生天生脑子笨,学不好数理化,男生英语不好”等诸如此类的话。

生活中,我们一定有无数个这样或者那样不经大脑说话的时候,但自以为是说出的话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标签,贴在孩子身上,一辈子都去不掉。

贴标签是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固定下来,让周围人和自己对孩子的印象变得统一。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贴过标签?勤奋?懒惰?内向?礼貌?有责任心?自私?

后来怎么样了呢?是不是慢慢朝着这些标签发展下去?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星座标签。对于成年人,标签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而对于小孩子,标签则会影响孩子一生,让孩子逐渐失去个性和自我。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塑性更强,更容易受成人的评价影响。

不管是负面还是正面的标签,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负面的标签,容易让还没有自我独立的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本身就是这样子,没有要改变的想法,也无法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正面的标签,则容易过多地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以为自己应该是完美的,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可能会无法承担,在自责中崩溃。

孩子天生就不是完美的,缺点难以避免,父母要做的是悉心引导,而不应该用负面的标签来评价孩子,这样做是对孩子人格上的否定,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们看见一个大孩子欺负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怎么搞的,你怎么这么喜欢欺负比你小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的是吗?”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

在孩子做了某种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孩子怎么样,而是鼓励或者述说这个事实,孩子勤奋了一次,就表扬孩子这次做的很棒,孩子偶尔懒惰了一次,也只说这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本意是希望孩子乖乖地听话、专心写功课,就不要用骂人的方式去表达。当你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就等于把孩子局限在某一个条条框框内,孩子的兴趣、性格就很难多元化发展。

但是可怕的往往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已经给孩子贴了标签,并且正在伤害着孩子。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