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和真心理首席咨询师 周晓青

暑假啦,孩子们开心,大人却满心担忧!放在家中无人照看,长期独处又害怕手机上瘾;长达两个月的相处,难免矛盾重重;一日三餐的照料,不仅没了自己的空间,还会把人逼疯的……

送去夏令营吧!家长们突然发现了这一好去处。他们乐于看到儿童及青少年能接受一套受监管的活动,并从活动中寓教于乐……孩子们能够远离父母,有和朋友共处的时光,更显得兴奋无比。夏令营市场早已看出了双方的心思,纷纷把营队时间一再延长,从几天到一周,进而到两周,甚至一个月。

在这种欢悦逃离的情境中,不仅仅是寻求自由的渴望,还可能掩饰了分离的焦虑。那是一种不安、紧张,会引发潜意识的各种幻想,以至于亲子之间隐藏更多的情绪郁结点。

但凡心理咨询师要休假,分离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它会在移情关系中呈现种种症状,例如迟到、改期、遗忘、攻击等等。临床经验提醒我:分离焦虑实实在在地存在和发生,忽视或草率地处理,都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而心理咨询师的休假,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修复的机会。

所以, 当家长们把孩子兴高采烈送走的之前,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分离解忧丸”。

分离焦虑

是指婴幼儿要与主要照料者分离而引发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当最亲近的人(通常是指妈妈)突然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自然会感到不安、紧张。婴儿的可控感非常有限,时间感也未形成,以至于焦虑程度会愈加强烈,甚至可能引发死亡焦虑——妈妈不在了,那我就有可能会死了!

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的孩子通常与不安全感有关,它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婴儿的分离焦虑可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断断续续哭泣,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 依恋理论创始人 约翰 鲍尔比 (John Bowlby)

分离焦虑的意义

最初,分离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果等待反复超过了婴儿所能承受的焦虑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创伤性的体验被埋藏在潜意识里。那份焦虑彷如随时会有浪潮迎面劈下的恐惧感和窒息感,多么强烈的不安全感呀!

可见,作为信号来说就需要照料者能够予以回应。当它被视作孩子单纯的哭闹、调皮,则未领悟这份焦虑的真实含义。照料者就有可能做出不当的回应,例如:抛下就走(尤其送孩子入幼儿园的时候)、批评、打骂、剥夺权利等等。

没有得到安抚的孩子,长期处于焦虑中的孩子也就无法将注意力从寻找母亲的身上转移。他们会通过行为持续地呈现焦虑,例如不吃、不喝、不玩。目的是为了用最能引发照料者关注的行为来达成唤起关注的手段。代价就是,其他的活动无法进入他们的视线。

他们在人际上显得退缩、警惕;有的人反之以激进、冒险的冲动性掩盖自己的不安和焦虑。

当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分离焦虑就越发不可忽视了。很多宝宝因害怕分离而故意赖床、假装生病、躺地哭闹,用各种手段予以抵抗。而上学的孩子,也会以生病、莫名的恐惧而要求回家。到了青春期,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往往在入学之初就有躯体反应,更无法就读寄宿学校,无法睡眠、头痛、心慌都是他们呈报的躯体反应。

更重要的是,分离焦虑可能引发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例如他会感觉被抛弃了、不被重视、无法成为父母心中重要的人……而参加夏令营,是不是代表你不喜欢我了?你想我离开你!你嫌我烦了!

如何配置“分离解忧丸”

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稳定情绪,顺利度过焦虑期,以便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做法有所不同。

学龄早期(三年级以前)的孩子,我不太建议他们和父母有太长时间的分离。所以,选择的夏令营可以是亲子类型的,父母共同参与。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环境、新朋友的时候可以随时得到帮助和鼓励。

学龄期(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可以一同制作倒数台历。也就是至少提前一个月,就进行倒数。通过一天一天地倒数仪式,将分离的时刻表拉开间隔,达到分解焦虑强度的作用。期间,孩子会涌现各种负性情绪,父母就可以借此和他们进行交谈,对所有的担忧、恐惧予以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负性情绪未必合情合理,但却真实的困扰着孩子,所以需要认真对待。

即便是青少年,也不可忽视他们因分离所产生的焦虑——毕竟这是被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持续对个体产生着影响。青少年需要与同伴建立关系,这需要有安全感、信任感和互惠的能力。一个有分离焦虑的年轻人是很难处理这部分情绪的。家长同样可以陪伴孩子共同期待,重点谈谈他们对于可能发生事情的担忧和焦虑。

分离,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体验,但它对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帮助孩子有更多的讨论和思考,可以使得他们不至于太过焦虑。才能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保有好奇和冒险的精神。

而,当陪伴、理解的父母形象被孩子内化到心中,才能为他们的远航提供安全港湾——存留心底,温暖相伴!

更多精彩文章及活动,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广州和真心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