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壶上作画题字,线条流畅;铜板上描绘山水,如临其境……在很多人眼里,杜氏刻铜这种能够以刀为笔,将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楷行草篆“跃然铜上”的工艺,无异于“鬼斧神工”。而在杜平眼里,这些却仅仅是一个“铁锤敲钢刀”的事。

一人一锤一钢刀,看似没有多少秘密,却在无形中演绎着阜阳杜氏刻铜的坚守与传承。

民国初期,作为军阀张勋麾下的兵卒,杜平的祖父杜星景,在北京结识了当时的刻铜大家陈寅生,并有幸得其刻铜工艺传授。不过,由于当时的铜器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购买用于技艺修习,因此,杜星景返回阜阳后,其所学手艺也就此荒废了。

无力出资继续刻铜手艺,杜星景只好把生平所学传授给儿子杜鸿年。然而,杜鸿年在学会刀工、美工之后,也遇到了和父亲一样的问题——没钱购买铜器进行练习。无奈之下,杜鸿年只好将所学用在了版画创作上,并在此后成为北大荒版画的开创者和最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本以为刻铜技艺就此中段的杜鸿年或许没想到,自己和父亲都未能继续的事业,却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得以延续。

1993年,很小便在父辈熏陶下从事书法、绘画创作的杜平,在一次赴山东淄博拜访书画收藏界同行时,无意中发现一件清末刻铜大师陈寅生的刻铜墨盒。更吸引杜平的是,该副刻铜作品,线条流畅、画面优美,雕刻技艺更是精湛无比。杜平当时决定:坚决不能让这份手艺再失传。

在他坚定了学习刻铜的念头后,杜平便到各地寻访名师,但令他犯难的是,由于传授私密且从业者稀少,时隔多年后,刻铜技艺传人几乎无处可寻,更没有多少相关资料留存。无奈之下,杜平只好闭门研究从各地“淘”来的刻铜作品,借铜器与前人无声交流。

“纸上写字、画画,错一笔,还可以换一张纸,或者修改,但是铜就不行,错一点,一个完好的铜器就有可能没用了,所以当时不敢不认真琢磨。”从未用钢刀行笔的杜平,在最初一段时间,手指头都捏肿了,但还是不敢直接在铜器上雕刻。

直到后来自己用来练手的铜盆作品被一位古玩鉴赏名人以5000元的价格收藏。杜平才稍稍对自己的技艺有了些许自信。

从那以后,杜平的刻铜之路便越走越宽,从小件的铜盒、铜壶,到动辄数尺长的铜画……伴随作品的不断流出,其精湛的刻铜技艺也开始声名鹊起:2007年,杜平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民间工艺师,再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杜平深知“传承人”不只是荣誉,而更是一份责任,他坦言,以前的自己一门心思搞创作,而现在则更多的考虑起这项技艺的传承问题……

所谓杜氏刻铜,即以白铜、黄铜为主要材料,使用杜氏自制刻刀,通过选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铜材平面镌刻成图。其工艺借鉴、吸收了传统竹刻、镶刻、篆刻的技法,主要雕刻器物有墨盒、镇尺、熏炉、茶叶盒、茶壶、水烟袋、酒器、盘等最为驰名,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是一种雕琢难度大、工艺技巧高超、作品具有沉雄拙朴金石韵味的民间“铜画”工艺。

由于刻铜器物大多为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书画篆印,极富文人书卷气。刻铜器物又常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已成为人们情有独钟的收藏艺术品。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