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像

作者:星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明

本文将通行本《道德经》与本人以多部简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并列出,以便读者比较阅读。

我在对《道德经》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老子之说绝非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那样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象。因此本人这版《重解道德经》颠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对“古本道德真经”的全新破解,想必应该更为贴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请读者自行品鉴,也欢迎探讨交流。如有不喜请略过。

通行版本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古本合校

故大道废,如有忠义。

六亲不和,如有孝孳。

邦豢缗乱,如有正臣。

注:通行本《道德经》中的“智慧出,有大伪”一句,在帛书《老子》中为“智慧出,安有大伪”,此句在楚简《老子》中是没有的。根据本章文意来看,其它三句话都是由不利的情况引出了正面的概念,唯独这句引出了“大伪”这个负面的概念,且大伪的出现并不能归咎于智慧,有智慧不一定就会虚伪,没有智慧也有可能会欺骗,智慧既不是大伪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可见通行本《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是非常牵强的。而帛书《老子》中的“安有大伪”同样毫无道理。综上,我判断此句应是后人所加的私货。故本合校版将此句删去。

古本注释

如:则。

缗:绳线。读mín。

古本释义

故此大道衰败,则会有忠义。

六亲不和,则会有孝道孳生。

国家豢养的臣子混乱了,则会有正直之臣出现。

真经解读

本章其实与上一章应该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完整段落,但通行本《道德经》硬是把它分割成两章了。本章是上一章的结论。上一章讲到,理想的统治之道应该是政府不扰乱民众的生活,办事能顺应民意且顺其自然,谋划周全、谨言慎行,以致实现无为而治。基于此,老子紧接着就给人们揭示了当统治达不到理想状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故大道废,如有忠义。

当社会从顺应大道的理想状态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由于社会的混乱失衡,原本很自然的东西就开始变质了。世上本来无所谓忠诚与正义,只因大道衰败、乱象频生,于是人们自行分化出了忠诚与奸诈、正义与邪恶之不同阵营。

此时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往往就开始宣扬忠诚正义了。如此一来,忠义的一方便会得到亲誉,奸恶的一方则受到斥责。可是这些“忠义”并非自然所是,而是人为贴上的标签。当人们开始给自己贴上这些光鲜亮丽的标签之时,也就说明大道已经衰落了。

继续衰落下去,人们便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自己到底是该选择忠义呢还是选择奸恶呢?因为忠义不见得会有好下场,而奸恶也许还能飞黄腾达。

再衰落下去,人们就更加迷惑了,因为社会给他们的反馈是忠奸难评判、正邪无定准。今天说他是忠臣明天就变成了奸臣,刚说某人是义士一会儿又变成了恶棍。

人们就这样随着大道的衰落一路从“我自然”降落到分化世界,进而疑惑,终至迷失。这就是老子在上一章所讲的四个层级的具体表现。

六亲不和,如有孝孳。

当大道衰落之后社会将普遍出现六亲不和的现象,此时孝道就滋生出来了。世上本无所谓孝,当社会风气衰败、亲人反目成仇的时候,才会分化出孝与不孝的群体。此时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往往又开始宣扬孝道了。可是这个孝道并非自然状态,而是人们刻意做出的姿态。

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本就应该是互相关爱的,这是人与动物的天性,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强求。而所谓的“孝”是特指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报答和服从,是强加给人们的道德桎梏。加上这层孝道社会就能和睦了吗?答案不言自明。人们赞扬了多少个孝子,相应的就会有多少个不孝子存在。

邦豢缗乱,如有正臣。

大道衰落,国家官员也会随之混乱,贪污腐败流行,同时就会有正直之臣出现。同理,原本无所谓正臣歪臣,政府混乱了才会分化出不同的派系。他们都想标榜自己是国家栋梁,对方才是乱臣贼子,于是乎党争不断,只落得两败俱伤。

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的东林党人。彼时正值明朝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际,以“清流”自居的东林党人讽议朝政、参劾官吏,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他们实际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为给富商巨贾争夺利益,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党人,却对饥荒灾民视而不见,阻挠征款赈灾。东林党与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及其依附势力之间残酷激烈的党争,极大地动摇了明朝的统治阶层,使明朝的社会环境急剧恶化,直接导致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可见,所谓的正臣也不能挽救国家于水火。因为根本问题不在于有多少正臣,而在于大道衰败。不从复兴大道上下功夫,一切都是枉然。

本章评述

老子崇尚无为而治、不言而教,反对执于一端,反对强加给人们善恶、美丑的观念,因此他认为忠孝、正义这种不自然的说教解决不了大道衰败的问题,反而会越说越乱。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本原理是这样的:大道自然原本是一个太极,负阴而抱阳,对立而统一。一旦它的和谐状态被打破,太极就会分裂为两仪,此时如果统治阶层不知太极一体之理,强行取阳而舍阴,或取阴而舍阳,必然导致两仪之分化愈演愈烈,再演变下去就是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

这就是老子不执一端的道理所在。执于一端,看似光明美好,其实永远只是抓住了大道的一半,而与大道的另一半为敌。因此只有让事物回归原本的自然状态——太极一体,才能复兴大道。

可惜世人绝大多数都喜欢执于一端,乐于把自己和别人分门别类,然后去玩党同伐异的博弈游戏,而且乐此不疲。如此才会千百年来不断地上演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大戏。只有少数如老子这般的悟道之人才能看穿这个大秘密——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只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

诚然,老子在此并没有讲这么多,只是点到为止,但是老子的寥寥数语就像一个神奇的全息信息包,打开它这些内涵便从中源源不断地流溢出来了。

对于本章“大道废,有忠义”等三句,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解读为:就是因为大道衰败了,才会使得忠孝、正义这些美德显得难能可贵。而实际上忠孝、正义这些并不是很稀缺,而是出现得很无奈,因为它们只有在大道衰落分化之际才不得已被标榜出来。

讲到这读者应该能明白老子为何不喜欢孔子的“克己复礼”了吧?礼之初虽效法天地,但大道衰落已久,至周已成繁文缛节,并非大道自然,复其何益?还不如学学老子——无为贵言任自然,阴阳善恶浑一体。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