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神经大条的女生,遇到一个呆若木鸡的男生,将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当气势磅礴的民乐,遇到铿锵悠扬的西洋乐,它们之间又会有何等的不同凡响?

这就是电影《闪光少女》要给我们解答的问题。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也许我们从来都想像不到,本是同根生的中国的民乐又会和西方的西洋乐为何如此的相煎何太急,发展到今天它们原本就是并行不悖的两种乐器领域,怎么会到如此水火不容、鄙夷不屑的地步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可以让同在音乐附中读书的学习民乐和学习西洋乐的同学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各个都剑拔弩张,奋不顾身的维护自己的专业领域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电影《闪光少女》中最为让人惊艳四座,浓墨重彩的几笔。

由徐璐主演的学习民乐的扬琴女孩陈惊,她一头乱蓬蓬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天然呆的性格,好像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的状态,让人一眼看上去,怎么都和“闪光”这个词挨不上边,除她以外,彭昱畅饰演的油渣,是一个民乐中最不起眼的学习打大堂鼓的男孩,他带着硕大的眼镜,顶着凌乱不堪的发型,他和陈惊那真是一对气味相投的奇葩死党。

要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话一点都不假,陈惊和油渣在学校众多学习音乐的学生中,算得上是比较另类的一种,其他学音乐的同学都是优雅的举止,不俗的气质,而他们这对活宝,除了用饮水机吃火锅,用卷发器烤肉外,就是一幅邋遢杂乱、不修边幅的样子,难怪学习西洋乐,每天衬衫领带的帅气师哥和漂亮辣眼的师妹们会看不上他们。

对于电影《闪光少女》来说,它本身确实有一种魔力,可以用电影本身的闪光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看电影的整段时间你都会被深深的吸引。我所说的这种魔力,一方面是来自编剧鲍鲸鲸对剧本的整体把握,有节奏的把控,也有对细节的推敲,让电影在整个过程中都有着时而欢快,时而逗趣,时而恶搞,时而惊险的波澜起伏的状态,一方面是导演对于创作的整体诉求,包括对于演员的调配,对于音乐的辅助,对于民乐与西洋乐在演奏的时候画面的抓取,充分调动了观众观看的积极性,这一点相当重要。

按理来说,《闪光少女》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青春片,它有着所有青春片的元素,但是唯一可以让它脱颖而出,另辟蹊径的就是这部青春片有着不俗的气质。不管是陈惊在电影中追求爱情,向学习西洋乐的师哥表达爱意的桥段,还是以她为代表组成的在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游走的“2.5次元”乐团的桥段,还是为了表现励志无悔,青春万岁,维护民乐的生存环境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民乐,尤其是那些学习民乐的桥段,段段都充满了新意和心意。

在这样一部可以让你瞬间开怀大笑,稍纵感动涕零的电影中,你真的会被陈惊有点二,有点懵的性格所折服,她可以推心置腹,想方设法的追求自己喜欢的师哥,也可以肆无忌惮,绝处逢生的制作自己喜爱的食物,她可以真诚坦率,无所顾忌的答应团体的每个人的奇葩要求,也可以仗义执言,勇于面对的普及民乐。在徐璐的角色塑造中,作为观影的我们,会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电影的愉快,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中放松身心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快乐的氛围里,特别难得。

相信每个观众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重新对中国的民乐肃然起敬,电影中表现出的学习民乐的学生数量在逐年下降,中国传统艺术后续乏人的社会问题,应该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更多的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管弦乐等西洋乐器,而中国传统的琵琶、阮、二胡、扬琴等越来越少问津,这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很多事情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也说明像戏曲、书法、民乐这种国粹的东西在一点点的缺失。这终归到底也是文化自信的问题,所以这部电影一方面让观众轻松接受它作为一部电影最直观的过瘾、好看的品质,一方面也在输出着文化自信的正能量的价值观。

在电影的最后给了门可罗雀的民乐大幅篇来展现它的非凡魅力,特别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扬琴、古筝、编钟、二胡、琵琶玄妙入神的演奏技巧,这既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也是让观众点燃内心的关键所在。在青涩的、单纯的油渣对于陈惊爱的表达里,在“2.5次元”乐团的完美表现中,在民乐被大家重新关注的表述下,《闪光少女》把那个微不足道的少女陈惊转换为惊为天人的闪光女孩。(文/周小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