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国产万吨大驱055级驱逐舰首舰的下水,军迷们对此的讨论可以说是越来越热烈了。尤其是对该舰的相控阵雷达。那么小编这次就再老生常谈,谈一谈相控阵雷达的T/R组件,是怎么一回事

熟悉相控阵的朋友都知道,有源相控阵(AESA)区别于无源相控阵(PESA)的一大主要特征。T/R组件,即transmit/receive module,中文翻译过来是收/发组件。位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后端,看简易图1,就能明白它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有源相控阵雷达处于发射时段时,其中器件包括驱动、移相器、开关和功率放大器等,然后经开关传输至有源阵面天线单元。而有源相控阵雷达处于接收时段时,微弱的目标回波信号经天线接收,经接收通道的电子器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后,最后由接收机接收。其中低噪声放大器、转换开关、限幅器、移相器(与发射通道共用)等电子器件构成了接收通道。

而对于无源相控阵雷达来说,天线后端连接的是限幅器、移相器。因为一般没有用低噪声放大器,因而PESA噪声系数比AESA一般大5dB以上。PESA的功分网络损耗也非常大,这进一步恶化了信噪比,在低电平端进行移相比PESA的高电平上移相靠谱多了。不仅提高了噪声特性,也极大提高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这里说一句题外话,苏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走了一条捷径,它的天线后端采用了低噪声放大器,因而信噪比是比普通无源相控阵高,但是仍低于有源相控阵。

因为对于使用集中发射机的PESA雷达来说,单部发射机的功率已经很难进行提高。举个例子,对于典型战斗机使用的X波段雷达而言,单部发射机峰值功率能达到10kw已实属不易,再有提升也相当困难。而如果有了T/R组件,好比是把发射机由集中布置变成了分布式布置。单个T/R组件发射峰值功率不高,比如10w,但如果有1000个T/R组件,这功率不就和刚单部发射机相当么,如果有个1500个甚至更多,不就超出其性能的50%了么?这其实就是空间功率合成技术。这也是目前陆基大型远程预警、反导雷达多倾向采用AESA体制的原因。

使得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比无源的提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当然,成本也是上升了一个数量级。T/R组件的造价,往往是整部雷达造价的三分之一这个量级。拿X波段T/R组件来讲,尽管可以通过增加产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但目前而言,单个T/R组件成本大概是在1000美元级。有人打比方说,插在雷达上的T/R组件,好比是插在雷达上的IPHONE,可以说是非常恰当了。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典型的T/R组件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小的组件里,五脏俱全,器件繁多,比如功率放大器,移相器等等,都对器件本身有很高要求。高性能的器件自然也离不开高成本的材料和工艺。从早期的分立形式T/R,到砖块式和瓦片式T/R组件,集成度越来越高,对工艺要求也越来越大,制造难度也提升,这些都是其成本高的原因。

最初的 T/R 组件运用的是分立元件,比如世界首个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铺路爪;然后使用微波混合集成电路(HMIC);90 年代以来;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在一次次攻下科技难题后,已经开始向实际应用的方面开拓,而且现在已经大量运用在T/R 组件上,T/R 组件的的大小、体积、规格、成本等都有很大的进步。

从早期的硅双极性功率晶体管到现在较为成熟的砷化镓功率管,到现在大家正在逐步使之成熟化的氮化镓器件,可以说,性能正稳步提升。

拿美国人的APG77有源相控阵来说,平均功率约2w,整体发射峰值功率可以达到惊人的20kw,在战斗机里算是世界之最。而单个T/R组件重量仅15g,模块化设计使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达到2000小时,性能很优异。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它的后辈们,如超级大黄蜂使用的APG79雷达和F35使用的APG81雷达,他们的T/R组件是更为紧凑的瓦片式,虽然单个峰值功率降低了,但是集成度更高,技术更为先进。

图为美国F22战机使用的APG77雷达及其T/R组件

而根据国内相关公开资料报道,我国机载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也突破了诸多难题,使用了堪比世界一流水平的MMIC工艺和砷化镓技术,性能达到世界一流。目前也正在氮化镓器件上进行攻关,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助力国产雷达更加威武霸气!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