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桃花源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提到了桃花源的十大特色,其中之一就是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桃花源景区的建设也是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在建设中大量的使用了榫卯结构。

在古时候,我们的先辈们盖房子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那么如何让这些梁和柱能够连接在一起,而且还能连接的稳固,就成了先辈们探索的重要内容,经过套索我们的先辈们发明了这种能够将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相互吻合,构成富有弹性框架的建筑手法,榫卯结构。而渭南桃花源景区为了还原古建筑魅力,发扬和保护传统手工艺,自建设之初就聘请渭南地区古建大师严格按照传统古建工艺严格打造景区的每一座亭台楼阁,将桃花源景区打造成纯正古法建筑群。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这样的建筑工艺需要工匠对建筑材料的尺寸和榫头卯眼的位置有精准的把握,才能保证建筑的严密结合从而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固。

在榫卯结构中有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叫做斗栱结构:在建筑中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栱与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加栱,栱上加栱,层层叠加,起到支撑作用。斗栱结构是榫卯结构的最佳表现方式。这种结构也出现在桃花源景区的许多建筑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景区河道东侧的天下第一独脚亭,这座以一根柱子支撑的独脚亭完美地展示了斗拱结构的建筑结构和艺术之美。

榫卯结构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结构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先祖们聪明才智的一种体现方式,在中国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一样,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现在,在我们渭南临渭区这座纯古法建筑的文化景区桃花源里,你可以见到大面积的榫卯结构建筑,同时,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古建手法,砖雕彩绘,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来这里感受一下这座充满文化艺术和智慧魅力的景区吧。

驾车路线:

1.从市区驾车沿渭清路向南行驶进入S107(关中环线),沿S107向南行驶大约6公里至桃花源路口(有指示路牌),然后向西进入桃花源路,随后沿桃花源路继续行驶大约5公里即可到达景区。

2.从市区驾车沿解放路向南行驶经汉马街驶入S107(关中环线),沿S107向南行驶大约6公里至桃花源路口(有指示路牌),然后向西进入桃花源路,随后沿桃花源路继续行驶大约5公里即可到达景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