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见父母们抱怨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一点作业可以写很长时间......家长为此心烦,孩子们也很委屈。其实,孩子拖拉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个问题。大部分拖拉的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他们还有一些尚未掌握的技能。孩子需要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孩子就能够克服这些问题。

孩子能力所限的慢并不是拖拉

这个问题是家长们首先要明白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家长放慢自己的脚步来配合孩子的节奏。孩子做功课、做家务,在生活细节上做的比成年人差,这都是很正常的。孩子的效率、速度都要比成年人低,但是孩子并不是故意拖拉,家长不能以成年人的这种标准来规范孩子的行动,毕竟TA的能力有限,家长需要耐心地放低要求,多鼓励,而不是去催促孩子。

把时间规划权还给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实质性的拖延症,可能是因为家长没有让孩子尝到“快”的甜头,所以应该把时间规划权还给孩子。在孩子比较快地完成作业之后,家长就不要再给她层层加码,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权力,允许她自己列出自己的时间计划表,自由地支配她节省出来的时间,比如孩子喜欢看课外书,或者爱画漫画,这些都是可以的。

让孩子为TA的磨蹭付出代价

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体会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后,才会自觉自愿地快起来。如果家长总是为孩子的拖拉“买单”, 大包大揽帮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就会无所畏惧地就继续拖拉,依赖心也会越来越重,妈妈只会越来越累,这样就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磨蹭的恶果,不失为让孩子改掉磨蹭毛病的好办法。

其实孩子们都很聪明,有了对比,他就会趋利地选择。如果你告诉孩子,有一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拖拉并不能逃避这些事情,拖拉只会让时间白白地跑掉,那还不如迎面痛快地解决掉事情,然后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的拖拉是家长的影子

当孩子想要我们陪伴,或者很期待家长去欣赏他画的画、写的字时,如果我们很忙,就会随口说句“等会儿”,但在百忙之中很容易忘记对孩子的承诺,继续做其他事情去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学会拖拉,因为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可以拖拉,为什么我不能呢?”于是,孩子也会效仿大人说:“等会儿”。延迟满足是正常的生活状态,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等待,但是家长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应该让孩子了解并且参与到你的生活状态中,而不是误读了你的行为。

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

孩子不理解时间的宝贵,对时间并没有珍惜的感觉,所以也不会表现出紧迫感,所以就出现了拖拉现象。家长可以在孩子生活中制造一点紧张的竞争气氛。比如,妈妈假装跟孩子比赛,或让孩子与自己曾经创造的成绩来比赛,让孩子的神经能紧绷一些,孩子的生活节奏就会更快一些,让孩子更直观地体会到“我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7岁以下的孩子,我们首先要教会他们认识时间,然后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孩子日常生活计划表,让孩子监督自己有没有磨蹭的现象。

杜绝粗暴地打断孩子

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也需要事先告诉孩子待会儿要做什么,给孩子一些缓冲的时间。等规定的时间一到,就果断地督促他从事下一项活动。家长的语气一定是要和善而坚定,要让孩子享受这样的缓冲时间,顺理成章地接受新任务,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突如其来的变化。

防止隔代育儿造成的标准不统一

在很多的家庭中,存在隔代育儿问题。家长和老人之间因为观念不统一,在沟通配合比较少的情况下,导致教育孩子在遵守作息时间、遵守家庭规则方面会形成一些漏洞,这样孩子很容易钻空子。两代人育儿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不能各行其是。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爷爷奶奶特别放松,那孩子就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地耍小聪明,无法形成规律的习惯。教育理念应该持之以恒地去贯彻,不能半途而废,对待孩子的标准也要从一而终,不能因家长的心情而随意改动标准。

让学习规则变得有趣起来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喜欢的事心甘情愿地去做,完全不需要督促,而对于那些枯燥的事情可能就会拖拉。如果想让孩子爱上规则性,不再拖拉,这其实很不容易,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去努力。比如说在家里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专注学习的环境,限制孩子去看电视和游戏的频率,以免干扰孩子大脑里知识的储存,积累就可能会扰乱。

另外,也可以找几个孩子一起来学习,利用同伴的力量来相互督促,效果会比家长在一旁不停地责罚、强调这种规则要有意思得多。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