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在每个大的城市都差不多有个品牌,北京有燕啤、雪花,上海有力波、三得利,广州有珠江,哈尔滨有哈啤,但无论怎样这些啤酒品牌只是像香烟一样带有地方特色的日常生活消费品,真正能上升为一种啤酒文化的,我想也只有青岛啤酒。青岛啤酒,这一德国人留下的饮品,流进了青岛人的血液中,令本处于齐鲁大地的青岛人在崇礼重情之外,多了一份豪爽与豁达。

如今,每一个来青岛旅游的游客,都会把喝上正宗新鲜的青岛啤酒当做旅游必体验项目。游客们或者到青岛啤酒街去品尝世界各地的特色啤酒;或是趁着一年一度的啤酒节之时,喝个痛快;或去露天歌场,毫无拘束地,伴着海风唱唱歌;喜欢泡吧的游客还可以去离第一海水浴场不远,汇泉王朝酒店一楼的火努鲁鲁感受一下,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酒吧;还有燕儿岛路的酒吧一条街都是酒吧聚集地。

把啤酒装在塑料袋里

然而,这并不能代表青岛人的啤酒文化。相反,这些刻意制造出来的啤酒氛围,正是旅游商业化的产物。也许你哪个时候,闲逛在市井街巷中的时候,不经意间会留心起当地人拎着一个装有黄色液体的塑料袋,那不是急着去医院尿检的当地人,而是打完散啤回家的青岛人。“啤酒装进塑料袋”成为岛城闻名全国的一大怪,亦成为外地人来青在街头巷尾感受到的最生动的岛城土著文化。

青岛大街小巷的桶装散啤每天忙不迭地迎来送往。青岛散啤是当日生产的青岛啤酒,还未及装瓶装箱,就已经流进了青岛人肠胃中,这可是最新鲜的青岛啤酒,羡煞旁人!

青岛人喝散啤,要么围小桌坐马扎、一盘炒蛤蜊或是一碟花生米,推杯换盏中增进感情;要么打酒回家,一个塑料袋拎上三五斤酒,做几个小菜独饮;嘴馋的塑料袋儿系严实了直接拿吸管儿扎穿了嘬着喝;更有甚者把散啤当成消暑的饮料,经常看到,烈日下,有骑车人把车子找个地方一靠,到路边的商店里:“老板,打一个酒”。酒很快打好,接过来,“咕咕咚咚”一大口,然后惬意地摸摸嘴,接着又是一阵鲸饮。不到两分钟,一斤酒下肚,骑车走人。——这就是散啤带给青岛人金不换的惬意生活。喝大了的青岛人,不无自豪地夸赞着:“青岛人是不喝水的,全喝啤酒去了!”

上哪喝散啤

对于没有自备马扎,也“无家可归”的游客来说,喝散啤最好的去处,不是啤酒城或者啤酒街,而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酒馆、啤酒屋。

四方路

作为最老的散啤一条街,四方路短短一条街上,有几十家酒摊。这里的散啤,就两个字“实惠”。当年十元钱能买五十串烤肉,现在加上啤酒的消费,一个人花上二十几元就能吃得非常好。

浮山后

浮山后是狂欢后的好去处,常常营业到凌晨,很多人都是在K歌之后,去那尽兴。如果你在白天来是什么也看不到,可到了晚上七八点钟再来看,马路边红红地一片帐篷,足足有十几家烧烤摊。

洮南路

洮南路是喜欢吃济南风味烤肉的青岛人之最爱。

台东六路

要说哪条街上的散啤最好,还得数——台东六路,一百多米长的马路上,满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啤酒屋。“来料加工、啤酒新鲜好喝、价格便宜”已经成为那不花钱的广告。

这里喝酒要先跟老板要“酒牌”,因为在这里大家敞开喝,一桌上喝上三十大杯很正常,一杯一杯来记账太麻烦,不如一下子买上几十个酒牌,凭牌打酒,喝不完当然可以退。

青岛酒客喝散啤“认熟”

青岛酒客,就认一个酒好,旁的一概“小意思”。喝散啤的人大多数都“认熟”,喝顺口了就认你家了。 瓶装啤酒有一、二、四、五厂之分,外地人是很难区分的,但青岛人的舌尖则相当敏感,口味不同,一喝酒能喝出来。有的人只认一厂散啤,有的人不管几厂的酒,只要喝的顺口,就是好酒。 于是,青岛酒客由此又可以分为两派——“顺口派”与“一啤派”。

相比瓶啤,喝散啤的青岛人对口感更为挑剔。一个卖散啤的小店或者啤酒屋能生存多久,完全取决于酒的“口感”。随处可见的啤酒屋,哪怕是相邻或是对面,有的门前冷落,有的门庭若市,这种鲜明的差异就取决于“顺口”二字。

如果说散啤早年间是一种 “市井文化”或者是“草根文化”的话,那现在散啤已经成为雅俗共赏、男女通杀、放之全城而皆准的通用文化符号了。

如果你认为,光着膀子、坐着马扎、端着杯子、喝酒不叫喝酒叫“哈”酒的,是散啤人的众生相,那你就大大地OUT了。随着青岛散啤的声誉渐隆,散啤文化已经渗透到岛城的各个角落、各个人群阶层。在台东六路,出租司机、打工的新市民与衣着光鲜的都市白领邻桌而坐,觥筹交错,酒到酣处,“相逢何必曾相识,来,干一杯!”——这种场景绝不少见。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