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成长,就是等待的过程。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被孩子的学校请去为老师讲儿童心理教育问题,许多老师以为他的儿子自然应该考出好成绩,然而却只考了全班第17名。当有台下有人问这位家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时,只见他在黑板上写道:“成长需要等待!”全场哗然。

我被这位家长睿智的回答、全新的理念而折服。

曾几何时,父母们似乎乐于谈孩子的分数,谈上重点和名牌大学,乐于让孩子穿梭于各种特长班之间。曾几何时,父母们为孩子的大小问题,焦虑着,担忧着,烦躁着,忘记了在教育孩子之中,还有一个词叫“等待”。

一、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动植物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出生时不一样,出生后一个月又不一样,三岁时和四岁时不一样,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也不一样。就拿思维来说,0~3岁是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则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数学来就费劲得多。因为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活动。所以蒙氏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也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由具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

你看到了吗?这个“小人儿”被几等分了?


△分数概念的引入——分数小人

△孩子利用教具金色串珠做加减乘除运算

再比如,很多家长说,孩子做作业拖拉,动作慢,字写不快,写得歪歪扭扭。从生理上来说,有一个原因就是:写字是一种精细且持久的高难度劳动,需要手腕的精细动作达到一定水平,需要视知觉和动作协调得好。如果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不够强,没有发育到能够完全胜任写字的水平,写起来自然就吃力多了。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岂不委屈了孩子?

很多孩子在学龄前没有进行正确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在上了小学后,甚至在孩子年龄大了一些后,家长会发现孩子还没有具备同龄孩子的某种能力时,家长并不用着急。需要一步步对孩子进行引导和训练,家长要耐下心来让孩子多训练手部精细动作。

在跨世纪幼儿园,我们会根据孩子成长的生理特点、思维特点,合理安排孩子的精细化动作训练,比如书写的训练,我们并不是直接的教孩子写字,而是通过写的动作逐步为孩子引入书写的概念,例如运用砂字母板,让孩子通过触摸来感知字母,通过肌肉记忆来对书写有一定的认知。

再有,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坐不了多久就不能专心听课了。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时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好动喜闹,甚至当成了是多动症。听到太多的父母说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会出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

但是,如果孩子比同龄人表现的更为多动、粗心,家长们就要注意了。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多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专注会成为孩子的习惯,会成为学习的基础条件。跨世纪蒙氏教育下,注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让孩子专注做事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份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所以说,既然孩子的成长有自然发展规律,那就要顺着它的“长势”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像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只要我们方法得当,不妨静待花开。

二、孩子的成长有快慢程度的不同

同样都是成长,但不同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他们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加之孩子吸收周围环境、成人施加教育影响的不同,使有的孩子发展的快些,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发展得慢些,可能属于大器晚成。比如只要有语言环境,孩子迟早能学会母语,但有的孩子说话较早,有的则较晚;在小学阶段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到了中学可能一跃而起,令人刮目相看。就象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终点慢,终点接近胜利的也许起点慢。成长过程中只有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快与慢。

所以,有些是急不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有准备的环境,做科学适当的引导。剩下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让孩子自己来做决定。

尤其是现在很多家长看到邻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计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么还不会等等,其实6岁前重要的是孩子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养成。

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父亲的耐心的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小时候的达尔文在父亲的眼里简直是游手好闲之辈,整天打鸟、玩狗,抓虫子。但最后还是放弃让孩子学医的愿望而把自己融到孩子的爱好中去。

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上面的这些人,都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支持者和受益者。

三、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

个体的差异,先天的秉赋,后天的教育等等都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象人的手指头有长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结构和侧重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交际上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妙笔生花;有的唱歌会跑调但数学却很好,有的不喜欢画画偏喜欢体育运动。我们不必让孩子样样精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即可。

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因为他总是调皮捣蛋,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郑渊洁不服气:我作文好,我有想像力,咋就没出息?果然从未上过大学的他成了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童话作家。当有人采访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找到了最佳才能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家长要做的是去发现他的长处,要像蒙氏老师一样,学会观察记录、适时引导。

其次,要积极等待,主动寻找教育时机,创造多种办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当一种方法不行时,再采用另一种方法。在积极等待的同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眼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